<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冲刺试卷(二十四)

公务员2006-08-08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前冲刺试卷(二十四)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 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位于川滇交界之处的四川省高县自解放后就因文化工作开展得 好而多次被省政府和地区授予“省地文化工作先进县”的称号。这其中自然少不了“高县川剧团”的功劳。据当地编撰的《文史资料选辑》,高县第一个川剧组织——“高县音乐社” 成立于1901年,解放后经过重新组建改称为“高县川剧团”。从剧团成立开始至上个世纪80 年代末,剧团的演员换了两三茬,但剧团以及剧团的演员和川剧一样在当地兴盛不衰,受到 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热爱。? 
  李庆南(高县川剧团最后一任副团长、国家三级演奏):30多年来,我们演出的剧目近300个,每年平均演出200余场次。  1972年,剧团排演的现代剧《杜泉山》 (即是后来的《杜鹃山》 )连续一个月上演了40余场。我们中许多演员虽然不能和现在的电影明星相比,但在当地也是很受老百姓喜爱的。? 
  1992年,高县川剧团将我国著名文艺家阳翰笙的剧作《天国春秋》编排成川剧搬上舞台,并在成都进行了多场演出。对于一个小县城的剧团来说,能携自己编排的川剧到成都这个西南 大都市进行演出,已经是一个骄人的成就了。回忆起当年,李庆南还是显得有些兴奋。? 
  李庆南:我们在成都演出的效果非常好,上座率不低于省里文艺团体的商业演出,阳翰笙还 专门从北京发来贺电,并邀请我们到北京参加演出。但由于经费问题,北京演出未能成行。? 
  2?高县川剧团由于经费紧张而未能借《天国春秋》进入北京演出市场,似乎正预示着传统剧种在传统文化产业理念下的必然没落。改革开放不久,全国大大小小的传统剧团和剧种在 新式文化消费形式“蚕食”下,节节后退、举步维艰。? 
李庆南:自从剧团在成都演出之后,就没有再排过其他剧目,也没有再进行任何演出了。剧团和剧团的演职员生存状况日趋窘迫。1999年,由县文体局报经县委同意把剧团仅有的有形 资产剧场拍卖处理,高县川剧团正式解散。? 
  解散后,原来川剧团的演职员生活状况迅速恶化。不少曾经风光无限的演职员如今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求佛”。? 
  李春雨(47 岁,剧团演奏人员):不少职工为了生计,四处求人帮忙。有的给人蹬三轮,有的上街补铁锅,还有的提着小箱子流浪街头擦皮鞋。我的状况还好一些,朋友帮忙,让我给他开出租。其余的时间,就组织了一个铜管乐队,逢庆典、开业、红白喜事等,给人家吹吹打打,赚两个小钱。? 
  严增秀(57岁,国家三级演员):我在川剧团干了38年了,剧团解散之后,为了生计在街上卖过小吃、卖过米,现在老公生病在家需要照顾,儿子从卫校毕业出来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家 里已欠债高达4万余元,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李庆南:我以前还干过挖煤工,现在在县里帮小舅子经营一个文化用品商店,每个月260元 钱。爱人也是剧团演员,在一个加油站打工,每个月300元钱左右。现在家里用什么都很节 省,洗脸水都不敢乱倒,要留着冲卫生间。? 
  往日的风光与今天的没落,艺人的洒脱与生活的窘迫所形成的巨大的反差,让这群艺人倍感失落。近几年来,高县川剧团已经有2人自杀、1人饿死、7对夫妻遭遇感情变故。? 
  李庆南:50 多岁的老艺人李光明也是国家三级演员,长期患病,剧团解散之后,没有组织关怀,也没有经济来源,经常向人借钱买药,最后对生活极度失望于1997年跳河自杀;2001年下半年,40多岁演员张大云又从剧团宿舍楼上跳楼自杀,死后连火化费都没有,是县公安局长与民政局联系,免费火化的;另有一个老艺人胡锦坤,60多岁,长期瘫痪,1995年的一天,被发现死在自己宿舍中,到了医院检查,医生说,他胃里一粒米也没有,是饿死的。从剧团解散到现在,已经有7对夫妻离婚了。虽然他们离婚不能说就是剧团解散、经济压力太大的原因,但是剧团解散之后,大多数艺人演员在现实面前,的确显得无所适从。? 

[1] [2] [3] [4] [下一页]


  在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的今天,没有市场的文化演出团体走向解体既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也是提高文化产业自身实力的内在要求。高县川剧团的诞生、发展和兴盛都是处于我国的计划 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后,剧团不得不面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竞争,他们同全国各地的传统剧团一样面临着各种新式文化消费形式的巨大冲击。从1992年至1999年剧团解体,高县川剧 团没有再演出过一场川剧,但剧团的演职员们却并不认为他们是被文化市场所淘汰,而是被体制所抛弃。? 
  李庆南: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是从小学艺,然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政治宣传任务整天上 山下乡地演出,现在突然把我们这些大半辈子为党宣传事业鞠躬尽瘁的老艺人抛给市场,让我们与那些影视明星争夺文化演出市场,实在是勉为其难。? 
  根据当地《文史资料选辑》中关于“高县川剧团”的介绍,1952年,高县文教部门牵头成立 的“高县人民川剧团”,主要工作是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演出。当时的方针是 “既是政治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又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内容”。成立以来,高县川剧团为党的宣传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直坚持着“收入为辅、宣传为主”的方针。1958 年 到80年代,高县川剧团除了文革期间,每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农村演出,全县当时有6区3镇44个乡,每年每个乡镇要演出2场左右,每个生产队至少每年有一场,即使是只有3 0多个人小村庄,川剧团每年也要去进行演出。下乡演出,剧团还要自带医药箱、工具箱、理发工具、图书等,不论到哪里,演员们都要为当地群众治病、修理用具、理发等。? 
  李庆南:1999年,高县县委以60万元的价格把剧团有形资产——“剧场”卖掉,高县川剧团随之解散。具体的安置是,25个退休职工,每人获得1?3万元的补偿;其他在职职工每人按 一年工龄27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同时还要以每平方米100元的价格扣除当年集资建房欠款。 
  以李庆南团长为例,20年工龄共得补偿款5400元,有40平方米房子,又被扣了4000多元钱,最后拿到手上仅剩下1000多元钱。? 
  严增秀:为了共产党的宣传事业,我们几乎奉献了一生,但现在一两千元钱政府就想将我们 打发了。? 
  李庆南:1992年之后,剧团状况很困难的时候,从没有一个领导到剧团来问寒问暖,商讨振兴之策,只是想着如何尽快将这个“包袱”丢了,而以前剧团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县上的领导却是常常不请自来。? 
李庆南:高县川剧团在成立之后的三四十年间曾演出过《杨八姐智取金刀》《杨门女将》《木兰从军》《拉郎配》《天国春秋》等200多个历史剧和《红岩》《刘胡兰》《红灯记》《 沙家浜》《血泪仇》等80多个现代剧,我们的演职员有着相当丰富表演经验和宣传经验,如果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将我们这些“包袱”一抛了之的话,从资源利用上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而同时,农村文化市场相对空白,缺乏生气活泼的文化产品。? 
  严增秀:我们都很热爱川剧,我经常做梦都是在演出,但现在道具也没有了,场地也没有了 ,县上搞文化下乡,也从不会想起我们这些人。? 
  胡光伟: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而不能“一刀切”,简单地把“包袱”一抛了之,后患无穷。这些都是有表演才华和有着丰富宣传经验的艺术人才,如果任由他们流落街头,容易被其他别有用心的组织利用和占领,进行反动宣传或是进行迷信、非法宗教活动。文化阵地的占领,必须是多种形式的,尤其是农村文化阵地的占领必须要靠当地的文化艺 人和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表演形式才有亲和力。? 
  喻专文(高县县委副书记):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将这些艺人用起来,既不倒退回“政府办文化”政事不分的阶段,又能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但是对于原高县川剧团的演职员面临的生活状况,县上会在政策范围内,尽量给予各种直接的帮助。?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1] [2] [3] [4] [下一页]


 
  参考答案
  1.    观点提炼
  四川省高县川剧团曾经是县里大受欢迎的宣传演出团,也曾是省地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但近年来在新形式的文化消费环境中,失去生存的条件而被解散。剧团的职工也因剧团的解散而生活艰难,个别职工也因生活贫病自杀、饿死。如何在现有 体制下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增加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作包袱卸掉,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了。?
  2.对策分析?
  (1)按照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尽快落实剧团演职人员的生活 救助金。?
  (2)由宣传文化部门拔出一部分资金,扶助这些演职人员成立下乡演出团,送戏下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川剧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时也解决这部分演职人员的生活来源。?
  (3)提供资金,挖掘优秀的传统老剧目,争取让传统的川剧走进更宽广的文化市场。?
  3.参考文章?
  地方戏曲的保护及振兴之道?
  今秋结束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有京剧、越剧、莆仙剧、甬剧等17个剧种51个剧目 的高密度演出。但在戏剧繁荣的背后,还有许多地方戏曲的生存举步维艰,甚至已到了濒临 消亡的边缘。?
  据专家统计,1982 年中国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尚有394种,但到本世纪初仅有60个至80个左右的剧种还能保持经常性的演出和较稳定的观众群,这就意味着目前只有 1/ 4到1/5的剧种还算活得正常,多数剧种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其中有上百个剧种,有的只剩下一个剧团、一块牌子或一盘磁带,即使那些还能偶尔见到演出的剧种,也多在生死线上挣扎。地方戏曲陷入的生存困境主要表现为:当地政府缺少指导,社会上少人问津,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观众日渐稀少,城镇没有市场,只能“农村包围城市”;经费勉强糊口,人才老化断层;限于口传心授,表演技巧流失;剧目创作停滞,设备陈旧不堪;维持尚难 支撑,研究、创新更无气力;阵容良莠不齐,行业自律几近空白,优胜者难以脱颖而出;市场机制没有形成,供求信息不通,等等。?
  究竟什么原因使大量的地方戏曲日渐衰微呢?原因主要有四条。?
  一是一些地方戏曲面貌陈旧,缺乏创新。比如200多年来风靡于苏北鲁南被称为“拉魂腔” 的柳琴戏,因其沿袭多年不变的风格腔调,咿咿呀呀的慢节奏,就深为求新求异的年轻人所 排斥。据调查,选择央视戏曲频道的观众,年轻人远不足1/10。客观地说,面貌陈旧、缺乏创新和社会娱乐方式的巨变是促使大量观众不愿选择传统戏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比如有不少曲目是表现家庭伦理“孝道”的,这虽是过去和现在普通人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一些剧目所表现的仍是恶婆婆或恶儿媳与窝囊儿子的老套式,抑或是后妈虐待养女的陈腔滥调,缺乏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时代情感。有些表现现实生活的剧目,仍然存在主题先行,图解政策,而不注意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扣人心弦的戏剧情境。而针砭时弊的作品,有的流于表面现象和空洞的说教,把握不准讽刺对象,揭示不出深层次原因,显得浮躁、浅近,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三是体制的束缚,阻碍了创作和演出队伍的生存发展。尤其是作为地方戏曲主要载体的专业演出团体,历史包袱重,经济压力大,财政拨款还不够离退休人员工资,常常造成排戏无经费、演出无市场、生活没着落,创作演出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许多骨干走的走散的散,一些戏曲院团,为适应市场的生计,改打流行歌舞招牌。?

[1] [2] [3] [4] [下一页]


  四是政府的忽视,缺失了对地方戏曲的整理、保护和规划、扶持。思想上藐视,行动上忽视文化建设,“一手软,一手硬”,造成了地方戏曲的自生自灭,日渐衰微。?
  那么如何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实现对地方戏曲的保护、挖掘与繁荣、振兴?我认为必须坚持“四个原则”,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保护与挖掘的原则,建好地方戏曲的抢救、保护系统工程。地方文化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士对濒临失传的地方小剧种,逐一建立档案,加紧制作规范乐谱,对老艺人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有条件的应编制教程。同时,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对群众基础深厚、影响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戏曲,要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特别是要发现、培养重点剧种的编、演“掌门人”,培植有代表性的精品剧目。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实行保护工程领导包挂责任制,跟踪督查,限期完成。?
  二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做好地方戏曲重点剧目的改造、创新工作。地方戏曲要做好继承与发展的文章,必须大胆借鉴兄弟剧种乃至国外现代艺术的表演观念和表现手法。通过种种与时俱进的新的艺术手段,对地方戏曲进行积极的嫁接、改造和发展,使之既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又能够反映时代的民族风貌而被人民群众喜爱和接受。这里要注意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纵向继承时不搞自我封闭,不排斥对我有用的东西;在横向借鉴时,要注意选择有助于强化并展现自身特色的内容,让外来的艺术与传统共存共荣,最终求得戏曲 艺术的更大发展。?
  三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的原则,搞好群众性戏曲文化创建活动。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加之地方戏曲恰恰不是一种输入文化,而是一种自生文化,一种需要有无数观众自发地喜爱、长时间痴迷的文化,然而观众断代又正是当今中国戏曲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因此,振兴地方戏曲,不仅要做好剧种、曲目的抢救、保护和改造、创新工作,还要培养观众,扩大观众群体,提高观众的艺术鉴赏水平,要搞好包括剧目演出和观众的两方面的普及与提高。为此,就要把地方戏曲的普及提高纳入到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中去,通过送戏下乡、戏曲调演、节日庆贺、广场文艺乃至机关学校的戏曲专题讲座和鉴赏课,尤其是设立地方戏曲编创、演出权威大奖赛等多种渠道和阵地,在全地方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热烈向上、轻松活泼的特色文化 创建氛围,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与。此外,地方政府部门要注意引导那些不需政府拨钱,自发组织,演员进出自由的“草台班子”,他们本就深受群众喜闻乐见,再加行家的指导点 拨,往往更能发挥地方戏曲普及与提高的生力军作用。?
  四是坚持“两个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抓好文艺团体和演出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振兴地方戏曲,仅靠政府扶持和民间自觉是远远不够的。本着“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 受益”的发展思路,应把地方戏曲纳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轨道。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积极改革剧团的用人制度,创新投入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变行政主办为市场主导,鼓励文、企合 作,剧团与企业联姻;在演出操作层面上,可以通过出售企业冠名权,为赞助企业有偿宣传,票证的有价使用,赞助广告等剧团、企业“二合一”的形式,开展各种专业性和群众性的 地方戏曲演出活动,也可实行政府、企业、剧团“三合一”式互惠共荣的协作,收到宣传政策、宣传企业、传播戏曲文化、娱乐基层群众的多重效应,从而使剧团走上良性发展、不断 壮大之道。?

[1] [2] [3] [4]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