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1年浙江省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教育学专业试卷

公务员2006-08-08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01年浙江省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教育学专业试卷

注意: 
本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2.5小时;客观题部分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主观题部分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客观题部分(一、二、三大题)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都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字母涂黑。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  
A.《礼记》 B.《论语》 C.《学记》 D.《大学》  
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生理现象 D.心理现象  
3、“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4.1985年,我国政府决定在____内基本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  
A.10年内 B.12年内 C.15年内 D.20年内  
5.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A.教育普及 B.教育公平 C.教育立法 D.教育选拔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在:  
A.1984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87年  
7.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设计 D.教学科目  
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分科教学 B.分组教学 C.个别指导 D.课堂教学  
9.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10.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基础教育 B.普及教育 C.全民教育 D.义务教育  
11.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提高升学率 B.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人才  
C.提高公民素质 D.提高各门学科的教育质量  
12.第一个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夸美纽斯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民主主义》 D.《普通教育学》  
15.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____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抓好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开展班级多种多样的活动  
16.学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  
A.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 B.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7.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学》 D.《教育论》  
18.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抹煞了教育的: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继承性  
19.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是____的主张。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 结构课程论 D.广域课程论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21.化学老师在教“氢气”时先做一个制取氢气的实验。这时,他用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22.自我教育能力产生于:  
A.家庭影响 B.学校教育影响 C.环境影响 D.自我教育活动  
23.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的统一整体中,德育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引号中的话是:  
A.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 B.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观点  
C.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观点 D.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观点  
24.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积极倡导者是: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赞科夫 D.根舍因  
25.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往往出现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  
A.晕轮现象 B.习惯现象 C.高原现象 D.定势现象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要重视:  
A.实际锻炼 B.陶冶教育 C.品德标准 D.榜样示范  
27.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教育理论上来说,说明了____在人的发展中重要性。  
A.家庭环境 B.社会环境 C.自然环境 D.学校环境  
28.主张“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杜威 C.洛克 D.韩愈  
29.著名的五段教学法,被后人称之为传统教学,其具体内容为:  
A.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  
B.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应用  
D.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  
30.程序教学的首创者是:  
A.斯金纳 B.布鲁纳 C.普莱西 D.布卢姆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意的,请将它们选出,  
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字母涂黑。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少选的选对一个得0.5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31.每一青少年儿童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表现在:  
A.构成变化上 B.机能变化上 C.知识变化上 D.技能变化上  
32.教学过程是由____等基本要素构成的。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33.管理方法中的“三论”是指系统论和:  
A.效益论 B.权变论 C.信息论 D.控制论  
34.教学工作包括了____等环节。  
A.备课和上课 B.上课和家教  
C.课外辅导和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D.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35.课的类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____两大类。  
A.单一课 B.新授课和检查课 C.综合课 D.讲授课和考察课  
36.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  
A.需要满足过程 B.认识过程 C.发展过程 D.学习过程  
37.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B.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C.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  
D.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科学世界观  
38.常用的教学方法中,信息主要来自学生实践的方法有:  
A.讲授和读书指导 B.演示和参观 C.练习和实验 D.实习作业  
39.教师备课必须做好的工作是: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考虑教法 D.写出教案  
40.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推行:  
A.终身教育 B.职业教育 C.义务教育 D.科学教育  


41.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要素有:  
A.认知 B. 情感 C.意志 D.行为  
42.课程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课程设置 B.教师配置要求  
C.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D.课程开设顺序与教学时数  
43.师生关系包括了:  
A.年龄差异关系 B.心理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4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45.德育包括了____几方面的内容。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人口、法律和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符号涂黑。对的涂“√”,错的涂“×”,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又永远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是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教学也有自然属性。  
3.教育是一种心理现象。  
4.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又取决于教育。所以教育对经济起决定作用。  
5.巴班斯基提出教学最优化理论。  
6.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同时也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7.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把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动作表征、肖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8.教育应以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自我完善为唯一目的。  
9.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性质。  
1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途径。  
12.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及时揭示学习误差,并加以矫正,使教学真正做到循序渐进。  
13.从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班级授课制就产生了。  
14.如果把上课看作是信息传输,那么教师和学生都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  
15.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多看实物,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主观题部分(四、五、六大题)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 简述教学和教育的关系  

2.教育应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五、综合运用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有人认为,既然单纯的知识传授是没有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那么,在教学领域里提“教书育人”就是多余的了。试对此观点进行分析。  

2.有人认为,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德”是最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中要突出“德”的发展。请问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六、论述题(16分)  
为什么说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专业科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