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公务员考试经济原理专业课资料(下)

公务员2006-08-08gzhgz.com信息来源

A-A+

上海公务员考试经济原理专业课资料(下)

公务员考试专用训练软件《公务员考试百宝箱》1.0版

3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1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3.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3.1.1.1 经济增长的概念 
3.1.1.2 经济发展的概念 
3.1.2 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3.1.2.1 工业化的含义 
3.1.2.2 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1.3 发展水平的度量 
3.1.4 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 
3.1.5 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3.1.6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3.1.7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3.2 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 
3.2.1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 
3.2.1.1 进口替代战略 
3.2.1.2 进口导向战略 
3.2.2 比较利益和要素察赋的概念 
3.2.2.1 比较利益的概念 
3.2.2.2 要素察赋的概念 
3.2.3 关税的作用 
3.2.3.1 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3.2.3.2 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3.2.3.3 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 
3.2.3.4 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3.2.4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消极影响 
3.2.4.1 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 
3.2.4.2 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 
3.2.5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2.6 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3.2.6.1 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3.2.6.2 我们的产业发展对策 
3.2.6.3 具体的对各产业发展影响分析 
3.2.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3 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3.1 增长极理论 
3.3.2 梯度转移理论 
3.3.3 点轴开发模式 
3.3.4 区域发展的基本一非基本原理 
3.3.5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3.5.1 地理位置因素 
3.3.5.2 自然因素 
3.3.5.3 人口因素 
3.3.5.4 社会经济因素 
3.3.5.5 科学技术因素 
3.3.6 区域分工的意义和形式 
3.3.6.1 区域分工的意义 
3.3.6.2 成本学说 
3.3.6.3 要素察赋学说 
3.3.7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3.3.7.1 概念 
3.3.7.2 目标 
3.3.7.3 内容 
3.4 循环经济 
3.4.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 
3.4.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3.4.1.2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4.2 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 
3.4.3 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3.4.4 循环经济的实践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1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31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要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己经在经济学界得到了基本共识。例如在1980年《新大英百科全书》就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分为两个词条。  
3111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基本来源。它不仅是总量上的增长,还表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相比,其涵义更为广泛和丰富,它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在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他认为,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含义: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也就是说,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适合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技术进步才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应该说,这个定义是对各国经济增长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经济增长的实质。因此,这一定义已被经济学家广泛接受,并作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出发点。  
(二)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库兹涅茨总结出了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  
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人口以及资本形成的高增长率。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第三,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例如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也是很迅速的,生产规模的变化,单个私人企业转向全国性或跨国公司等。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表现在社会城市化和移风易俗上。  

公务员考试专用训练软件《公务员考试百宝箱》1.0版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经济发达国家要向其他国家争取市场和原料。  
第六,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人均产出水平有很大差距。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因此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来研究增长的源泉。总生产函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Y=A‧f(K,L)  
(Y-产量,K-资本,L-劳动,A-技术)  
由上式看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1.资本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一般指的是物质资本。  
2劳动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分为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人口的增加,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等于若干质量低的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3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3.1.1.2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不仅是指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单的说,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经济发展的涵义包括: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地增长;2、居民生活环境包括社会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3、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金、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4、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之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6、社会事业、环境和生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7、文化发展、观点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应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彻底的废除和更新,新的变化、新的价值观念能够迅速地成长、发育起来;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白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  

3.1.2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3.1.2.1工业化的含义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实质是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中日益相对较少地使用劳动而更多地使用资本。狭义的工业化定义认为,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如AKBagchi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著名发展经济学家WALewis,HChenery, SKuznets等人也都持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广义的工业化定义,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在其哈佛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后来又将工业化定义修改完善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张先生一再强调其工业化定义可以反映产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变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这与一般只强调工业自身现代化的工业化定义明显不同。  
3.1.2.2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生产技术的突出变化,具体表现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二、各个层次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或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三、生产组织的变化;四、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 

公务员考试专用训练软件《公务员考试百宝箱》1.0版


 
3.1.3发展水平的度量  
度量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人均GDP,劳动就业和失业、贫困监测、城市化、社会保障等。
  
3.1.4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致力于研究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如何被经济系统内生地决定,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将“知识”或“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指出新知识生产的正的外部性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阻止物质资本投资中出现的报酬递减现象。据此理论,在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过程中,谁能在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上取得优势,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第一,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个人效用最大化,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均来自于Ramsey(1928)所建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思想,而内生增长理论只不过是把这种思想更加精致化而已。例如,修正效用函数的形式、修改其约束条件。  
第二,内生增长理论的重大理论突破都来自于对总量生产函数及其假设的修正。如Romer(1986)引入了投资的外在性,因而使具有递增收益的生产函数具有可能性,并存在竞争性均衡解。Romer(1987)通过将资本与技术均视为一种中间产品,以中间产品的种数来表示技术的进步,因而巧妙地避开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无法与规模报酬递增及边际报酬不变自洽的矛盾,而且也避开了因直接处理递增报酬生产函数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Lucas(1988)通过将资本分解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引入人力资本生产部门与人力资本的外在性,解决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需要巨大的人均资本差异方能解释国家之间的产出水平差异的问题。  
第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经济增长内生机制思想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AllynYoung(1928)。内生增长理论的许多模型只能被视为是对AllynYoung思想的形式化。在其已成经典的论文中,AllynYoung提出了经济内生演进思想,他认为,不仅分工水平由市场容量决定(这是ASmith的经典思想),而且,市场容量同样由分工水平决定。同时,他还认为,经济中可能存在收益递增,收益递增来自于生产迁回方式的加强,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生产链条的延长。事实上,Romer(1987)开创性地提出以中间产品种类来表示技术进步,并由此解决了收益递增与平衡增长路径稳定性之间的问题,正是将Young的这种思想加以模型化。 
 
3.1.5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的两个部门,现代部门依靠自身的高额利润和资本积累,从传统部门获得劳动剩余并取得不断发展。现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市场经济调节下,不断通过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影响,促使传统部门向现代化部门转化,最终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它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两个方面,其中二元经济结构处于主导地位。“二元社会结构”是由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由于户籍制度把我国的十几亿人口分为“农业,和,’4卜农业”两大类别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二元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不断拉大: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4 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 
4.1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1.1 城市经济规模的概念 
4.1.1.1 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规模 
4.1.1.2 城市经济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4.1.1.3 城市经济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 
4.1.2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和作用 
4.1.2.1 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 
4.1.2.2 城市聚集经济的作用 
4.1.3 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 
4.1.3.1 城市化的内涵 
4.1.3.2 城市化的动力 
4.1.4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 
4.1.4.1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4.1.4.2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4.1.5 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和类型 
4.1.5.1 城镇体系的概念 
4.1.5.2 城镇体系的形成 
4.1.5.3 城镇体系的特征 
4.1.5.4 城镇体系的类型 
4.1.6 中心城市的类别与作用 
4.1.6.1 中心城市的类别 
4.1.6.2 中心城市的作用 
4.2 城市经济管理问题 
4.2.1 城市人口、就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 
4.2.1.1 城市人口的概念 
4.2.1.2 城市人口变化的原因 
4.2.1.3 城市规模的概念 
4.2.1.4 城市劳动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 
4.2.1.5 城市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公共基础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