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务员辅导专家预测:《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

公务员2006-10-26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公务员辅导专家预测:《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

在大家知道申论命题的一般原理之后,我们再来研究申论的命题的变化。按照我们前期的研究成果,申论是虚拟行政行为,其申论要求是模拟行政机关中领导对下级的发问、追问和要求下级去论证这样三个步骤的。那我们请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领导都会问些什么呢?这些题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  

  
说到底,领导的发问就是想对事情的基本状态有所了解,追问是想对事物的基本状态能够把握,论证是想对事物的基本状态做出恰当反应。所以,领导到底都想了解些什么呢,我们由此接着论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只是一种理论预测,并不是说实际上都会考到。根据申论考试的难度系数要在0.55左右这个要求,这里有一些变化是不可能拿来考试的。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都不便于考试,因此实际能够拿来做试题的申论要求的就要少一些。我在现场讲解的时候会给大家详细分析。在此先提供给大家预习。  

一、领导想要了解  

1、内容。模式为“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是申论考试中最基本的题型,特别是在省级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主要都是考“概括主要内容”。但怎样考,却是变化较多的。我在这里按照命题规则给大家就尚未出现过的题型进行预测。  

(1)“写一则新闻导语”或“写一篇新闻报道”。  

对写作新闻导语的能力的检测,是为了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较好的文字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否胜任公务活动中必要的新闻宣传稿件写作工作。当前,很多机关都将新闻报道的篇幅、级别、影响等作为考查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考生应当具备必要的新闻写作能力,至少是能够写作800字以内的消息。当然,在考试中,只要考查一下考生能够写作350字以内的消息,就基本可以看出考生是否具备必要的新闻写作能力了。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写好导语是写好消息的关键。在高考中,也曾一定的分值考查过学生写作导语的能力。导语写作的基本模式为(略).  

导语的功能主要有三个:1、导读功能。导语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新闻事件的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能迅速知道新闻主要信息。2、导向功能。导语先声夺人,以放在正文最前面的位置给读者形成强烈的第一印象,引导社会舆论。3、导视功能。新闻导语能否迅速唤起读者注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读者是否能够继续看下去直至看完全文。  

新闻导语的写有四项基本要求:1、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具有重大性、新鲜性、必要性、可读性等新闻价值要素,使新闻新奇可看。2、抓住新闻事实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新闻新颖夺目。3、简要交待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使新闻真实可信。4、突出最新鲜的内容和最新近的时间,使新闻新鲜可读。  

附新闻模板两篇(略)  

(2)请在各段首行空白处填上各段段旨句。  

段旨句是概括表达本段意思的一句话。段旨句在文章中提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对该段的意思起着总结、引领、提示的作用。段旨句一般以判断句为基本形式,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可以陈述,可以祈使。在本书写到此处的时候,笔者查阅了国内各地相当部分申论试题,还没见到过此种题型的出现。所以,很可能它会在某地考试中出现。当然,对段旨句的考测,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给你一个段旨句,让你接着展开论述。比如在某段文字中,给出段旨句,给你留下150字左右的空白,让你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把相关内容填进去。这是对申论的内在约定性的一种检查,这是考试进入深度检测的标志。  

在叙述的文章中,按照前边讲的总括句的概括方式做就行了。在概括分论点的时候,按照“主语+谓语判断词+谓语动词+宾语”的基本形式进行组合,然后再对句子进行梳理使其表意清晰、句子完整就可以了。事实上,读者可以将郭五林本书中写作的或引用的范文作适当演练,我想即使考题即使有此变化也不会难倒大家。  

(3)请归结公文主题词。  

主题词是为了便于计算机检索和使用公文而制定的。主题词,有时也称关键词。公文标注主题词,一般是2至5个,最后一个是公文文种,文种前的主题词按照从类别到类属的顺序排列。类别是指大类,类属是指小类,二者的外延是类别大,类属小,也即类别指涉的范围宽广,类属的指涉范围狭窄,类别包含类属,类属包含于类别。公文的主题词除文种按规定排在最后外,其他词语按指涉范围由大到小排列,主题词与主题词之间不按语法结构关系排列。  

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如《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先标反映第一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经济管理",再标类属词"企业"、"破产";然后标反映第二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劳动",再标类属词"就业";最后标"通知"。  

考查考生对主题词的归结,是考查考生从宏观到微观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考试方式。由于很多在校应届大学毕业生都没学过公文写作或应用写作,所以归结主题词这种方式是有利于照顾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考生的。公务员考试要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于那些到基层去、到边远地方去、到西部去工作过的考生是会从考试题的设置上予以照顾的。这种题一般的在校生似懂非懂的,结果经常是一败涂地。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来说,多数人都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很容易就在这题上超过一般考生。这种试题倾向性是与政策公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考生予以适当照顾,从而起到宏观调控大学生就业去向的作用。  

2、问题。模式为“概括主要问题”。  

“概括主要问题”的变化主要有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指出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种题是考测考生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等不一致的地方。检测考生“依法治国”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它在考试给定材料中找不到凭据,只能找到事实。这样,考试就由考场内的检测延伸到考场外,特别在是每年下半年招考公务员时,倾向于多招考“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考生时,这种题型对于在校应届毕业生来说难度就相当大。所以,考生平时要注意多看报纸新闻、电视新闻。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深化,对考生的检测将更加趋向于全方位、深度化。  

(2)指出下列做法中哪些与给定材料中的提法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这种题型比较简单,只是一个提法对照过程。中央、国家机关2006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第二题就是这种题型:“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这种事实上就是《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定义判断的一个变化题型。这是个人主观观点寻找权威理论支持的题型。  

(3)以给定材料的提法为准,以下说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  

这种试题是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是很多是熟视无睹的、似是而非的提法拿来检测考生。这些提法看起来都是正确的,因为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操作的,很难找出其错谬之处。它要求考生认真理解给定材料中相关领导讲话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两相对照。是一个客观事实寻求主观支持的题型。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