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第三节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公务员2007-04-03gzhgz.com信息来源

A-A+

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第三节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2)


  扶持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仅靠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仍很难解决。在这三个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调节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保护好重要生态功能区,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得到保护和改善;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平的起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服务,至少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益文化、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努力为之奋斗。
  参考资料6: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应当强调,缩小区域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区域间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要逐步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居民群众都有就业和参与发展等机会,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都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明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是对区域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我国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我们按照功能区域构建区域发展格局,就是既要有开发,更要有保护,引导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适应自然。
  与此同时,还须重视发挥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要促进城镇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通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提高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及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资料7: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区域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策、历史、资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使经济尽快搞上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各地区追求的是发展速度,却忽略了发展质量,更难以考虑到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如何协调区域发展缺少一盘棋的整体战略布局,因而,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差距越拉越大。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到,这种缺少区域总体规划的发展,最终会制约到地方的发展以至全国的发展;这种缺少区域总体规划的发展,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要求相悖;这种缺少区域总体规划的发展,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符。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理性运筹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
  参考资料8:
  区域协调发展不是抑制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不等于各个区域都要同步发展,也并不意味着地区发展之间不能有差距。区域协调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十一五”规划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是要求各地区根据各自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格局,各地区的发展就要转换思路,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由各自发展向协调发展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由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和依靠科技转换;运行机制由地区封锁向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转换。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客观现实的尊重,使人们看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机制。
  参考资料9: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避免“一刀切”现象。对于那些经济开发密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区域,重点是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和改善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开发密度不大、目前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行优先重点开发,引导人口、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近中期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合理控制经济开发强度。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应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鼓励生态性移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那些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应实行强制性保护,有的还应实行抢救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活动。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热点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