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省公务员统考申论热点话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公务员2009-04-21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八省公务员统考申论热点话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3)

  材料十一:自主创新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成就举世公认。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钢材、彩电、摩托车等一百多种重要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并没有相应的销售网络、品牌和定价发言权,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技术靠引进(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赖率超过50%。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确保我国安全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自主创新能力。

  历史昭告我们:中国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就是刻不容缓地、持续不断地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胜利到达彼岸的“独木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不变的决心和勇气。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科教兴国”,为什么全国研发资金刚刚超过GDP的1%,而国外普遍是2%~3%?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如果我们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看作国家战略、生死抉择,研发投入和创新体系都不是难关。只要切实把我们的决心、意志和注意力凝聚起来,“两弹一星”这样的业绩不难再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自主技术创新需要持续改善制度供给条件和重构组织体系,目的在加大动力和激励。我们要在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形成有效的创新战略与政策决策机制,包括风险资金在内的资金筹措、分配和评估机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机制,人才的激励机制,同时推进有关自主创新的法律建设,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组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配套的政策和措施。迄今为止,我们在科技进步方面遇到的问题,有不少实际是政策失当和措施不力的问题。例如在政策层面上,引进的机器设备可以免税,自行研制的机器设备却必须上税;企业研发资金难以在税前列支,研发人员的激励性薪酬不能进入成本;首次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没有激励措施,风险难以分散……在企业措施层面上,吸引、留住、使用人才的有效措施受到各方牵制而难以实施,如此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只要有决心,依靠完善体制机制,是不难解决的。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高质量的社会环境和人才。要努力构建创新文化,引导、弘扬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在其中,尤其要突出“人才为本”的战略思维,要从教育培养、竞争择业、评价使用、报酬待遇、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给人才以肯定、尊重和激励。

  在上述过程中,青年群体和青年才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的未来在青年,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在青年,中国自主创新的灿烂前景也在青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路走来,今天的青年群体无疑受教育程度最高、眼界最开阔、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最密切,因而注定肩负着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无论从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看,还是从人才出成果的年龄规律看,从今往后,解决中国现代化关键问题的真正决定性力量,还是中国的年轻一代。青年人更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决心、创新勇气、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

  分析:历史昭告我们:中国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就是刻不容缓地、持续不断地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

  近代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孜孜追求,充满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神往。从“洋务运动”欲借科技与实业富国强兵的未果尝试,到“五四运动”尊崇“赛先生”的启蒙呐喊,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被国人所认识。在真正展开波澜壮阔现代化实践的新时期,这方面的认识首先被深化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这次党的十七大上,又被升华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把科技进步聚焦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这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其背后凝聚了太多的酸甜苦辣,集中起来讲,是中国现代化攻坚闯关的必然选择。

  本专题综合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自主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选择。人类近代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创新的竞赛,一个国家占领了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就必然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之,一味靠技术引进,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创新事关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创新力度的大小事关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快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生了一批重大的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为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看,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体系相关机构的作用,实施六大战略: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应体现在企业行为上。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

  第二,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三,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第四,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

  第五,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优化创新载体。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实现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向集约转变、单一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的转变、以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的转变、创新方式上的单一模仿创新向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转变、重单一的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

  第六,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弘扬创新文化,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重视创新为代表的开放价值观;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提高信任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热点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