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模拟题及答案一

公务员2010-02-05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模拟题及答案一(2)

  15.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是科技、经济、社会保障的铁三角,通过良好的社会保障公民的收入减去吃饭、住房、教育、医疗后有盈余,公民的财富盈余拉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拉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就业,就业扩大又增加了公民财富盈余,社会财富又再次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发达国家更重视公平,更重视公平就业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前十几年,我国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猛增,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经济疲软、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给投资以极大的优惠仍然不能扭转就业率低与公民盈余下降的势头。发达国家的GDP数据提高,并且主要是由消费构成的,反观我们国家GDP主要是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的。而政府投资虽然在熨平经济的波动上很有效,但无法长久拉动经济。

  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由每一个公民手中的盈余组成的社会财富盈余所决定的,如果各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公平放在首位,只要再有三到五年时间中国公民手中的社会财富盈余将会充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后政府收入增加会高,企业主产品热销会高,工人农民收入增加会高,这是一种多赢,只有多赢才是真正的赢。

  中国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必须明白在实现温饱之后,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感。

  16.全国85%的人口地区已基本实现“普九”,我国的文盲率已从22.23%下降到8.7%以下。“两基”的实现,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现在,全国受教育人口近3亿,在校正规学习的人口达2.3亿,堪称世界之最。到2001年,全国科技人员中仅科学家、工程师就有207.1万人,专门的科技机构近3万人,职工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3053.3万人。

  17.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使是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均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8倍的名义差距。

  北京大学的一份报告披露,我国省与省之间的平均教育经费差别是7.8倍;《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174个城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在使用危房。

  18.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生应该在户口所在区域就近上学,如果跨区上学,就必须交择校费。事实上,有的区可能名牌中小学云集,而有的区可能连一所重点中学都没有。如此一来,一些跨区域到名校上学的中学生就必须交高额的择校费,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享用机会的不公平。在浙江,名牌中小学择校费都要几万元以上,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只能倾尽所有,甚至借钱让孩子到名校上学,心里充满怨气,2003年浙江省查出学校违规收费金额1569.9万元,乱收费案件190件;150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9人被撤消校长职务,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上半年价格举报6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高居价格投诉榜首。此间也有媒体披露说,“官方统计”,或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中国十年来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在欧美一些国家看来,教育不公平是一种国家危机。

  19.2004年中国按照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为1487美元,排世界各国的107位,2005年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人均2310元,而美国2004年财政收入为人均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2004年中国城市化水平41.67%,有75705万人在农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到,我国农业人口比重之多排在缅甸和越南之后,为世界前几位;2004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本.文,来.源,于.贵,大.在,线.www.gzu521.net 人均耕地为4.5亩,日韩等国在13亩以上,俄美英法加澳等国为55~1600亩。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能脱离中国目前和将来一个阶段中人口多、土地少、农民多,人均GDP水平还很低这样一个国情和国力。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快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离不开效率二字。讲公平就会不可避免地牺牲效率,最终导致的结果将会是大家都贫穷。

  经济开放以前,我们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分配中平均主义普遍存在。“大锅饭”现象随处可见。割裂了收入与贡献的联系,使经营生产无动力,使劳动群众无积极性,这必然限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成效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理念和运行规则深入人心,由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的高收入和由此扩大的收入差距,已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接受,随着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只要国民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平等程度会自动缓和。

  20.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阶段,是社会经济激烈变动时期。“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伟大的普世价值,当和平成为世界的普遍现实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和平”上睡大觉。

  二、问题

  第一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概述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第二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材料中有两种不同倾向性的观点,请对这两种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超过500字。

  三、参考答案

  第一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占有量非常低,资源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平等。不公平主要表现在:

  (1)收入不公平,行业间、东西部城市间、城乡居民间收入分配不均;

  (2)贫富差距巨大;

  (3)医疗保障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4)国际上不公平的农业补贴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还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我国政府开始从政策上不断进行调整,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题:材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经济发展的效率要以公平为基础,当前的贫富差距都是因为发展经济过程中都只注重了效率,而“兼顾公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需要以效率优先,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自然能解决公平的问题。其实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之间也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效率决定公平,效率为公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效率也就没有公平。可见,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产物和表现,公平会随着效率的提高,不断演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公平反作用于效率。具体表现为:一是公平分配促进效率提高。二是分配不公阻碍效率提高。就微观经济领域而言,个人对分配公平与否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其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影响其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就宏观经济而言,收入分配公平与否会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及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的配置。

  如果一个国家出现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相反,推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人为抹煞劳动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上的差异,使收入差距过小,就会挫伤人们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从而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生产效率。可见,只有当收入分配较为合理时,才容易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