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年教师面试宝典:说教学程序

教师2010-08-27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0年教师面试宝典:说教学程序(2)

  第二环节∶自读指导(28分钟)

  步骤一∶(11分钟)指导学生默读自读提示,明确提示的要点,从提示入手,以“一件珍贵的初衫”的由来为线索,结合投影片上的思考题,边听教学录音,边在书圈点勾画,自学文章的追述部分——2~7自然段。

  投影片上的思考题为∶(1)追述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2)这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这件事中记叙的各个要素是什么?

  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第一组的代表来主持,除围绕思考题进行外,还要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加以解读。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本来是“我”自己的过错,可周总理为什么这样对我呢?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有哪些?文中描写周总理采用了什么方法?……这些问题难度不大,尽可能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宏观调控。教师有选择地学出第二部分的板书。

  设计此步骤的目的:(1)学生明确这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2)能准确找出这部分的时间词语,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3)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步骤二:(4分钟)列出追述部分的提纲,结合板书,复述故事内容。复述时要求学生既要做到要素清晰、内容完整,又要做到必要概括和适当取舍,切忌机械地背诵原文。

  实际此步骤的目的:(1)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2)培养学生口头表述能力,在完成这个教学步骤时,我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过渡:既然这部分内容已把衬衫的来历说清楚了,结构看起来似乎也很完整,那么课文的开头、结尾是不是多余呢?

 

  四、说课堂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优化课堂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角度

  1.要注意激发练习兴趣

  学生对教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诚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应当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智力的契机来培养。

  任何教学教学形式都在寻求激发最佳动机的办法。教师“在责任中使学生信服数学是有趣的”(波利亚),然而“数学教育的最大缺陷之一却正是缺乏这种动机的激发”(M.克莱因)。教育家们深信兴趣可以培养,并积极寻求培养的途径。他们从多方面论述了大量技巧,诸如∶引人问题要活泼、新鲜,有时还可诙谐些,或说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见解,让学生猜测。当他们表示出某种猜想以后,就会进一步追求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热心起来;指导学生发现数学中有趣味的东西(如简便方法),领略学习体会到自己不断地有收获加强数学美育;等等。教学案例如下∶

  华蘅芳曾运用教育机智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他有一次“手画黑板,故错其数,学生发现便笑而喊∶“先生误矣”,于是华蘅芳就抽学生上台改正,然后然日∶“我今老矣,自学竞不及尔等"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劲头。

  2.要重视学习思维过程

  这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得力措施,数学家波利亚在“解题数学”中也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是如何推进的,有力地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3.要准确把握练习时机

  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练习题的内容、形式不同,组织练习的时机也应不同。如能把握好练习时机,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4.要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练习设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动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器官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波利亚说∶“教师讲了什么并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启动学生在允许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以恰当的帮助,特别是“内部帮助”,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哪里?怎样?以催化学生思想的产生。

  (二)题型角度

  1.要考虑题目使用价值

  设计的题目使用价值如何?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题目本身的价值,我们通常设计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只要安排得当,“价值”较大,往往通过一道题的练习,能使学生举_反三,触类旁通。二是设计的题目能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新课前的铺垫练习,就很有讲究,设计的题目应是与新知有直接联系的,在新知的连接点上做文章,这样才能收到积极的迁移效果。

  2.要重视题目有机组合

  数学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相互间联系紧密。因此把相关的题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织练习,既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又能提高练习效果。

  3.改造常规性题目为开放型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式"研究,可以改造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能依靠简单模仿来解决。比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其次增加多个结论或多种解法的题目,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最后,也可能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索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拓展、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利用这些非常规的题目,作为常规题目的补充。表示如下∶

  常规性题目∶

  (1)先猜结论,再证明的问题。

  (2)先整理、加工条件,再解答的问题。

  (3)发散性和逆向性问题。

  (4)拓广、演变、发展性的问题。

  开放型问题设计的方法∶

  (1)减少条件,使问题开放。

  (2)一题多解,使解题方法开放。

  (3)串起问题,使解题过程开放。

  (4)逆向设计,使解题过程示显出来。

  通过这样的改造,打破了模式化,使题目具有了“问题”解决的形式,更大地发挥了例题的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教师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教师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教师复习资料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