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预测及复习计划

公务员2011-11-03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预测及复习计划(2)

言语理解与表达复习计划

  第一周

  复习任务:

  熟练掌握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基础知识。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把所涉及的小题型、方法、技巧等内容整体复习一遍,并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方法:

  对照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教材进行学习

  复习重点:

  牢记逻辑填空、片段阅读的最基本方法技巧。(例如逻辑填空涉及到的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是看语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相对关系、解释关系比较重要,判断出语境的关系,答案自然会出现。)

  真题演练:

  1、人只有和人在一起时,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喜欢安静,常倾向于______;现在,我宁可选择______,而不要孤寂。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闭    群居                  B。离群    合群     

  C。孤寂    喧嚣                  D。独处    热闹

  【答案】D。中公解析:第一空中所要填的词语应与“安静”对应,“自闭”与“离群”通常用来表示人性格上的障碍和缺陷,排除A和B。“孤寂”在后文已出现,一般在前文不会再次出现,排除C。“独处”与“喜欢安静”对应,表示“我”的选择。故正确答案是D。

  第二周

  复习任务:

  在全面了解了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片段阅读相关题型的基础上,彻底掌握国考近4年真题的特点。

  复习方法:

  对历年国考真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读。研究历年的变化趋势和出题的侧重点。比如,白皮书中提到,逻辑填空部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更鲜明了,通过分析语境来选择答案的题型在逐年增加。

  复习重点:

  重点突破选词填空的语境分析和片段阅读的主观题。

  真题演练: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智慧、品德等,都是由后天学习、积累而来的。他专门写了《劝学》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倡导        、日积月累、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逻辑填空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B。坚忍不拔      C。按部就班      D。一丝不苟

  【答案】A。中公解析:由“日积月累、不断求知”可知,该空呼应的应为“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2.过去25年中,尽管经历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始终没有减退,背后最主要的推力就是个人信贷业的异常        。尽管个别客户可能破产,但总体上,个人消费信贷是        的。(语句表达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节节攀升                   B。频繁   安然元虞

  C。繁荣   有利可图                   C。发达   高枕无忧

  【答案】A。中公解析:节节攀升:职位地位等不断上升。有利可图:有利益可谋求。安然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根据句意,先看第二空,应选与“减退”意思相反的词语,故“节节攀升”贴切。从“异常”本意来看,语意较重,“活跃”比“繁荣”语气重。故正确答案是A。

  3、美国著名学者伊顿曾预言:“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自然资源。”伊顿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金融危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急剧上涨,世界经济滞涨风险苗头显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片段阅读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B。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

  C。国家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民的创造能力

  D。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C。中公解析:原文伊顿的预言“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最后一句“伊顿预言实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C项更符合原文的主旨。

  第三周

  复习任务:

  真题模拟加题目细致分析

  复习方法:

  做模拟题。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强调模拟题一定要选择有口碑的,针对性强的,同时难度适中的。这周做题不要盲目,不要只强调速度不管质量,还是要以质量为主兼顾时间,一套模拟题做完之后,一定要细致的分析,并重复进行错题分析。

  复习重点:

  彻底突破误区。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彻底弄清楚弄明白。

  真题演练:

  1. 传统经济学习惯铺陈宏大的说辞,在人性的细节方面,总是       。被抽空了细节的经济学,虽       ,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却还原和解读不了世界的真实。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焉不详 高屋建瓴           B。闪烁其词 博大精深

  C。含糊其辞 鞭辟入里           D。捉襟见肘 天马行空

  【答案】A。中公解析:先看第一空,句中是说传统经济学在细节方面关注不够。“闪烁其词”是指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捉襟见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据词义可排除B、D。再看第二空,“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由句中“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可知,这里侧重的是气势的巍峨,故应选“高屋建瓴”。

  第四周

  复习任务:

  进行速度和心态的实战性模拟训练,实现速度和质量的双丰收。

  复习方法:

  模拟卷的选择依然重要,可选择难度和上周相比持平或简单一些的模拟卷,这样可以增强信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做题,对错误的题目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可,不要死抠一道题目,钻牛角尖。

  复习重点:

  全面总结,为考试做好心理、生理、知识储备等全方位的准备。

  真题演练:

  1、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产品,但医疗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并没有与需求保持         。因为消费者并不单是从开支管理角度来考虑,更多的是受到情感的          ,他们真正寻求的是一种心理安定,这往往是销售者所           的。

  A。一致  左右  关注      B。协调  干扰  利用

  C。同步  驱动  忽视      D。统一  暗示  追求

  【答案】C。中公解析:本题的突破口在第三空。题干大意是:越来越多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而医疗保险的销售情况却没有因此而出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人们在购买保险时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安定,而销售者没有意识到或重视这一点。故第三空不能填“关注”、“利用”、“追求”,排除A、B、D。

  2.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    B。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   D。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

  【答案】D。中公解析:A项,文段只是提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由此不能推出“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故错误。B项,文段提到春秋前,我国北方种稻少,故“不产水稻”的说法有误。C项,文段讲“到宋代,稻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但并不能推出“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这一结论,故也错误。D项可由文段推出。

  3. 面对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产生恐慌心理是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

  B。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C。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其实不必慌张

  D。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应尽量保持稳定的心态

  【答案】D。中公解析:“但是”引导了文段的重点,即过度的恐慌会导致比事件本身更严重的损失,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应过度恐慌,而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D项为正确答案。A项说法本身没错,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说法有误;文段强调的是过度恐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与损失,不是完全告诫人们不必恐慌,且“其实不必慌张”的说法也不现实,故C项有误。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