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精讲:政治常识

公务员2010-10-29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精讲:政治常识

 第二部分 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哲学和世界观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世界观,但不是所有人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2.世界观人皆有之。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各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自发形成的。这种自发的世界观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且有些观点不稳定,甚至自相矛盾。

  3.哲学是专门的学问。它把有关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哲学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们自觉创造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科学一样,都是以实践为基础,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都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这是它们的共性;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两个不同的知识层次,在对实践的关系上,具体科学比较直接、具体,哲学则比较间接、概括;在研究对象上,具体科学研究客观世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这是它们的个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植根于科学的土壤之中。近代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科学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它以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知识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它是排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干扰的思想武器。

  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唯心主义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并有人相信它,这不是偶然的。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人的生理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从而产生了唯心主义的萌芽;以后生产力虽有发展,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唯心主义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和欺骗人民,而使唯心主义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政治根源。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所掌握;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第二节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哲学物质观的演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试图以物质的原因说明世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观本质上是正确的,它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但这种物质观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坚持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以当时的自然科学为依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原子的属性当作物质的属性,不懂得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并且割裂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往唯物主义的积极成果,在总结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唯一科学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能通过感觉感知,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一方面,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就物质世界的整体而言,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而言,它又有静止的一面,即事物在某种条件下表现出暂时的稳定和平衡或者维持物质的稳定性,这种静止只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如果割裂两者,或者否认运动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或者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不存在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不存在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

  2.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即指其客观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物质运动一样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空客观性必然走向唯心主义。

  3.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时间空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存在的时间过程和空间位置都是有限的。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无限包含着有限,由有限所构成;另一方面,有限也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神秘主义之中。

  第三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客观事物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无处不在;其二,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联系的多样性。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而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事物总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是更为深刻的范畴。发展的实质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灭。

  2.新生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它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和不合理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形成了旧事物所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新生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承不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1.在联系问题上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在发展问题上的对立。辩证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在矛盾观方面的对立。辩证法认为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客观事物存在矛盾,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只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常识判断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