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考史上10大变态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点评

公务员2009-05-28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公考史上10大变态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点评

  前言:

  以下试题均为真题中比较偏、怪的试题,王冰老师在这里把试题摆出来点评,是想让大家深刻理解,在公务员考试中必须学会放弃,否则你从审时度势的角度、从处事思路、从权衡轻重的能力上就已经输了。

  以下这十道题,你可以不知道是怎么做的,但是你必须记住的答案,因为它将来可能会在各种公务员考试中和你不期而遇。

  第一题:

  消防战士李隆: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 ( )希望,用生命 ( )生命。

  A.点燃 换回  B.带来 挽救  C.扩展 激活  D.连接 拯救

  答案:C

  京佳王冰点评:

  这是09年某省的一道真题。题目原文节选自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第九位:消防队员李隆——男儿榜样。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隆的颁奖词: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明显出题人是一位比较感性而情感丰富的人,选中最富于跳跃性、最没有相关性的那个选项作为正确答案。“扩展”“激活”两个在冷冰冰的IT领域最熟悉不过的字眼,却莫名其妙跳跃到一位消防员的颁奖词中,这量两个着实是怎么看都不像正确答案的选项竟意外中彩,成为决定几千人命运的特殊符号。

  凭心而论,这位出题人,您能不能考虑一下辛辛苦苦学习的考生们,这样的试题真的能考出考生的水平么?真的能测试出一个人潜在的行政职业能力素养么?

  第二题:

  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______和______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直 坚强 B.感恩 非凡 C.善良 倔强 D.真情 执着

  解析:C

  京佳王冰点评:

  本题与第1题出自同一份公务员考试试卷,同时,题干正文同样是出自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不过这次的主角是:唐山十三农民兄弟——大爱至朴

  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相比较来说,这道题还是勉强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的。横线处的词语是用来修饰“行动”的,那么A项中“正直”一词就显得十分突兀,“正直”的含义是公正刚直,这道题中并不存在不公正之事所以A项直接排除。B项中“感恩”一词存在逻辑错误,救援者与被救者“素不相识”,那么,救援者不可能怀着感恩之心去做这次行动。D项中的“真情”是名词,不能修饰“行动”,也应排除。所以相对来说就剩下C项。

  此题的变态之处不在于答案有争议,而在于它的出处。同一份试卷,居然从同一个感动中国的活动中编出两道匪夷所思的题。

  第三题:

  牺牲在抗灾前线的年轻战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______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______的那束光。

  A. 沉重 明亮  B. 阴森 耀眼  C. 黑色 最亮  D. 慌乱 绚丽

  解析:C

  京佳王冰点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武文斌——死的光荣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本题与第1题、第2题出自同一份公务员考试试卷,同时,题干正文同样是出自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点评人,无语。

  第四题:

  一位长者对一个青年说:“批评和侮辱,就跟泥巴没什么两样。你看,我大衣上的泥点,是刚过马路溅上的。当时擦一定会很糟,所以就等到泥巴干了再去处理。”但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假如泥点变成了油漆,大衣变成了玻璃,再依据上面比喻中的逻辑,就适得其反。生活给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逻辑,他们互不相同,也许还会打架。而我们奉行什么样的逻辑,全取决于自己。

  最适合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 异杂逻辑

  B. 批评与侮辱

  C. 事物具有辩证性

  D. 生活中的逻辑不是单一的

  京佳王冰点评:

  本题正确答案为A。无须解释,因为解释也解释不通。本题材料本身是一篇名为《异杂逻辑》的文章的正文部分,所以本题属于极其变态但是确实有正确答案的公考试题。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