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卷(2)

公选遴选2008-05-06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卷(2)

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1、试从我国现阶段基本矛盾的特点,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同时又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
本身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
(2)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一切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一切不适合经
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
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动力。不进行政治体
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它是经济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人与人之间平
等的、互助的合作关系以及按劳分配的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矛盾。过去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认为生产
关系公有化程度越高,经济管理体制越集中,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使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
力的实际情况,造成种种弊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某些环节上的不适合生产
力的要求。这些都会影响生产力的正常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决定了必须对那些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进行改革,对那些不相适应的部分或方面加以进一步完善,以达到新的适应。
(4)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旧社会的这类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
它不是对抗性的。广大劳动者既是首要的生产力,又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能够而且必须在社会主义
制度范围内通过自觉调整和改革来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改变。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
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
改变,它已逐步变得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②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建立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必须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参考答案】
(1)计划经济是国家通过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
从总体上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许多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
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领域、部门的生产中
去,产生最佳效益,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
(3)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
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搞活经济的有效手段。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使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有利
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世界经济接轨。
5、试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兼评“私有化是中国改革的根本出路”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主张:一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改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国改革必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种是同四项基本原
则相背离的“改革”,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
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坚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2)鼓吹“私有化是改革的出路”的论调,是完全错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公有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是原有经
济体制的弊端造成的,并非公有制本身所固有。改革就是要消除这些弊端,进一步发挥公有制的优
越性。在中国搞私有化,只能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只能使劳动者重新被奴役、受剥削。
因此,私有化绝不是中国改革的“根本出路”。
6、结合改革实际,试析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意义与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改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实现了从
清一色的公有制(一大二公三纯)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2)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生产力水
平决定的。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决定
社会的性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基础。要坚持社会主
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必须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要
求。
(3)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①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主张,即根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
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综合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地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
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4)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

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和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适合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可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
增长点;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增加社会投资、就业渠道和国家税收;促进市场竞
争、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企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
展。
(5)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根本的是搞活公有制经济,除了“有进有退”、“有
所为有所不为”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抓大放小”,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减小国有经济比
重外,更要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形式,如现代企业制度、公有民营等。与此同时,
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多方面支持措
施,保护它们的合法财产和权益。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监督,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公平竞
争和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选遴选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选遴选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选遴选模拟试题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