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查要点(四)

教师2008-08-19gzu521.com信息来源

A-A+

200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查要点(四)

第四章学生学习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分为知识的领会、知识的保持、知识的应用。知识的保持是知识应用的前提,知识的应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

知识的领会包括知识的感知和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理解指学习者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主要通过对教材的概括来实现。在教材的概括过程中,变式与比较的运用非常重要。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个基本环节。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广义的知识应用指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客观现实中的一切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

狭义的知识应用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所领会的教材上的知识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又称知识的具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应用或具体化,一般包括审体、联想、解析、类化4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环节。

影响知识学习4个重要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已有知识的准备、心智技能的掌握、教材结构。

简答:教师采用的直观教学有哪些形式?

1.实物直观。即通过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实物直观由于触及真实的事物,比较生动形象。

2.模象直观。即以事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的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模象直观可以人为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关事物的一般表象。

3.言语直观。即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言语直观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技能: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定的、合乎法则的动作进行方式。

技能可分为2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或空方式。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它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4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练习。

心智技能的形成可概括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3个基本阶段。

无论是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都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

练习曲线:又称学习曲线,它是对在连续练习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练习曲线有3种典型形式:

1)每次练习所需时间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2)每次练习中的错误数量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3)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多。

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不再继续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有时甚至稍有下降,即出现了高原期。

高原期的形成原因:

1)练习时间过长,导致兴趣降低、身体疲劳。

2)练习方法不妥当,不适宜某种技能的练习。

克服高原现象,既要合理安排练习时间,还要注意改变原有的练习方法。

简答:心智形成的3个基本阶段

1.原型定向。心智活动的原型,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即“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心智技能形成中的原型定向,就是使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原型,从而明确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些动作。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直观示范及讲解。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将头脑中建立的操作活动程序映象,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原型操作阶段,心智活动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

3.原型内化。原型内化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在原型内化阶段,心智活动在言语水平上执行的。

第三节品德的学习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与道德有密切联系,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4个心理成分。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教师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教师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教师复习资料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