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国情与国策试题复习(国土与资源)

公务员2006-08-08gzhgz.com信息来源

A-A+

中国国情与国策试题复习(国土与资源)

1、土地资源

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土壤类型可分为红壤、黄壤、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漠土、盐碱土、沼泽土、高山土和各种隐域性土壤等。这些土壤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地区差异显著,利用价值各异。

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利用情况的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① 耕地约有9565万公顷(合14.3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水田、水浇地、旱地三者之间的比例是26:22:52。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水果有苹果、梨、葡萄、柿子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盛产水稻、柑橘、油菜、蚕豆和淡水鱼,被称为“鱼米之乡”。

②草原中国有天然草类植被的土地约4亿公顷,其中大面积草原约3.19亿公顷,可利用草原约2.25亿公顷。草原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分布着许多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出产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和蒙古绵羊。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场和牲畜良种基地,出产著名的伊犁马和新疆细毛羊。

③森林约有1.34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6,森林覆盖率约为13.92%,低于世界平均22%的水平。林地分布很不均匀。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黄花松翟浑叶林和白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阔叶林。其次的西南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松,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楠、红木等。

④高寒荒漠约有1467万公顷。主要位于藏北高原,只有零星地块可放牧。

⑤永久积雪和冰川地区约有467万公顷。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是中国河流补给的重要水源。

⑥沙漠与戈壁沙漠约有6400万公顷,戈壁约有4600万公顷。此外,干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还有4333万公顷岩石裸露的光山秃岭。

⑦除陆地外,中国还有包括沼泽、江河、湖泊、水库等约为3733万公顷的水面,其中有开垦前景的沼泽约1067万公顷。

2、气候资源

①气候带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约占70.5%,并拥有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高寒区。

南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和云南南部各地,全年无冬,四季高温多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北部的黑龙江等地区,冬季严寒多雪;广大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变化显著;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则从谷底到山顶,呈现出从湿热到高寒的多种不同气候。此外,中国还有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具体气候。中国气候多样,但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其基本特点。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气温年较差和曰较差较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其二,降水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比差为40:1。在季节分配上,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且年际变化很大。其三,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冬季,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来自海洋,多偏南风,湿润温暖。

②气温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在东部地区自南向北递减,从南沙群岛地区的25℃降至漠河地区的5—-5℃;西部青藏高原大部在 0℃以下,其北面的塔里木盆地则在10℃以上。夏季,中国各地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很小,北部的黑龙江省与南部的海南省仅10℃之差。西部青藏高原十分凉爽;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7月绝对最高气温近50℃,成为中国夏季最炎热的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最大相差达50℃。漠河极端最低气温低达- 52.3℃,新疆富蕴亦低至-51.5℃,堪称中国的寒极。

③降水与干湿地区中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29毫米,分布极不均衡,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西北内流区域平均164毫米,而东南部外流区则达896毫米。在降水分布图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大兴安岭-榆林-兰州-拉萨一线,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约与秦岭、淮河线一致,此线以南降水丰沛,属于湿润地区。中国湿润地区占32%,半湿润地区占 18%,半干旱地区占19%,干旱地区占31%。

④季风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对降水产生巨大影响,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夏季,吹向大陆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锋面雨,是中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每年5~10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各地降水年际变率很大,尤以华北地区典型。中国东南部降水量深受台风影响,台风频繁登陆就会造成降水量迅增。

3、水资源

中国是一个水利条件优越的国家。江河众多,河流总长达43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多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江河有79条。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多条。长江、黄河分别为中国的第一、第二大河,京杭运河则为著名的人工河。中国河流有以下特点:

①除西南部有几条向南流去外,多数由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②流域面积广袤,但分布不均。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的外流流域,总面积6.12亿公顷,占国土的63.8%;少数分布在内流流域,总面积3.48亿公顷,占国土的36.2%,其径流量则只有全国径流总量的4.5%。

③江河上游多奔流于高山峡谷中,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中下游多穿插在广阔平原,河宽水缓,利于灌溉、渔业和通航。

④华北型河流尤其是黄河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湖泊密布,共约有天然湖泊2.49万个。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10万公顷以上的大湖有13个。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多淡水湖,其面积约占湖泊总面积45%左右,著名的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西部多咸水湖,著名的有青海湖等。

中国陆地水域总面积约2667万公顷,其中江河为1200万公顷,湖泊800万公顷,人工塘库667万公顷。92%分布在国土东半部。中国还有辽阔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约4.67亿公顷,可加以开发利用。中国西部多条平行的青年型高大山脉,是世界现代山岳冰川最发育的地区,约有冰川4.3万条,面积 587万公顷,总储水量几乎相当于全国年径流总量。冰川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中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总量的5.5%。河流水力理论蕴藏量约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量约为3.8亿千瓦,可发电19000亿千瓦时;可航运里程达10万公里。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的1/4,且分布不平衡,东南多,西北少。

4、生物资源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约有4880种,占世界总数的11%。其中有兽类410种,鸟类1180种,爬行类300种,两栖类190种,鱼类2800种。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白唇鹿、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朱鹮等,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东北的丹顶鹤,川陕甘的锦鸡,滇藏的蓝孔雀,以及绶带鸟、大天鹅和绿鹦鹉等,是名贵珍禽;昆虫中的蝴蝶,在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也多有名贵种类。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约有2.5万种,其中裸子植物约有200多种,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 2800多种。水杉、银杏、金钱松等保存下来的中国特有的古生物种属,为举世瞩目的“活化石”。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在中国几乎都有。

中国有5000年的农业史,中华民族先民培育更新了很多植物品种,如谷稷、水稻、高粱、豆类、桃、梨、李、枣、柚、荔枝、茶等,为人类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多种栽培植物同繁多的原始天然植物一脉相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按经济用途划分,中国用材林木约有1000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90余种,还有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梅、兰、菊等。

[1] [2] [3] [下一页]



5、矿产资源

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中国都已找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966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含油气盆地已发现246个,已投入开发130多个,海上石油勘探已探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珠江口、南海北部湾、莺歌海等大型油气盆地;铁矿已探明储量501亿吨,分布较广;钨、锡、锑、锌、钼、铅、汞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稀土金属的储量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稀土总储量还多,占世界探明储量的80%。

6、能源资源

中国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生产总量约为100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1993年,原煤产量11.41亿吨,原油产量1.44亿吨,发电量8200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一、五、五位。

中国单一能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煤炭探明储量的80%集中在北部(其中山西和内蒙古占全国的62%),经济发达的江南八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的85%在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水力的 68%集中于西南。这种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能源的开发不应过于依*单一能源,而应在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区拥有的能源。能源利用上,在常规能源较少的华南、华东地区已建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浙江秦山核电站,标志中国能源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7、旅游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河山壮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旅游活动兴起和发展较早的国家。

①自然旅游资源

中国以名山众多闻名于世: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五岳雄峰,陡峭险峻;黄山、庐山、青城山等,风光奇特,秀雅幽美;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胜地,景色秀丽;喜马拉雅山脉,冰山雪峰,高险莫测。中国河网交织,湖泊星罗棋布:长江、黄河,源远流长,蔚为壮观;苏州街巷,河道纵横,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杭州西湖、昆明滇池,城湖浑然一体,风景如画;苍山洱海、吉林白头山天池,远离尘嚣,天然美景;洞庭湖、太湖,碧波万顷,湖光迷人;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山水合一,久负盛名。

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有许多海滨城市,大连、北戴河、青岛、厦门、三亚、北海、台北等,都是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名山大川,海岛沙滩,都以各自的神韵吸引着旅游者,它们是中国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气候的差异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自然风光。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既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有四季无冬、郁郁葱葱的南国景象,还有千里戈壁、万顷沙海、茫茫草原,更有独一无二的世界高寒气候。这都有利于组织一年四季的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中国有许多奇异的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至1993年已设立了70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5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77个。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湖北神农架、新疆博格达峰等10个自然保护区还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这些自然保护区也是良好的旅游资源。

②人文旅游资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遍布各地。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及仰韶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等,说明中国的先民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石器文化。中国封建时期漫长,帝王陵墓数目众多,年代久远,文物甚众。其中,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明十三陵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陵墓群落。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遍布全国,世界著名的有长城、都江堰、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孔府、孔庙等。宗教艺术遗迹更是十分珍贵,如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四川乐山大佛、西安大雁塔等。众多的古迹吸引着中外游人。中国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大型现代建筑工程,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产,也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8、地理概况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 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 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 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曰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 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曰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1] [2] [3] [下一页]



9、中国的环境保护
前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而环境质量基本避免了相应恶化的局面。实践表明,中国实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有成效的。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成员,中国在致力于保护本国环境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努力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认真履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中国和人民保护全球环境的诚意和决心。 作者: 风之子  发布日期: 2005-11-19 中国为保护环境作出了哪些努力?中国的环境保护状况如何?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历史地成为与当代中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生存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中国十分重视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在80年代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措施。
——确立环境保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
——制定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
——颁布实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坚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国家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逐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各级的环境保护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环境监督管理的作用。
——加速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开发和推广防治环境污染的实用技术,扶植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科研体系。
——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广泛进行环境宣传,逐步普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环境保护在职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环境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
  进入90年代,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探索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同。
  1992年8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
  1994年3月,中国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分别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二、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中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该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级、一切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制定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专门法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等。
  中国还制定了《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绿化条例》等30多件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此外,各有关部门还发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行政规章。
  中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颁布了600多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环境标准是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到1995年底,中国颁布了364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中国法律规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违反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建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把环境执法放在与环境立法同等重要的位置,连续4年开展了全国环境执法检查,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中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开辟了人民群众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加强了新闻媒介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揭露和曝光。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某些方面存在着立法空白、有些法律的内容需要补充和修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等。因此,继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国同样重视环境管理体制建设,现在已经建立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草案并提出报告,监督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法律的执行,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开展与各国议会之间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往。一些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成员组成,是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的议事和协调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审议国家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指导并协调解决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推动和促进全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省、市、县人民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
  国家环境保护局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市、县人民也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目前,中国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监理、统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的总人数达8.8万人。
  中国各级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中国多数大中型企业也设有环境保护机构,负责本企业的污染防治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目前,各部门和企业的各类环境保护人员已达20多万人。
三、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中国把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较大进展。
—— 实现工业污染防治的战略转变。70年代,中国的工业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点源治理上。进入80年代,中国通过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结合技术改造,强化环境管理翟箕策和措施,对工业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到90年代,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业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上确立“三个转变”,即:在污染防治基本战略上,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上,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在污染治理方式上,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工业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为有效地防治工业污染,中国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政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政策、环保技术政策、环保产业政策等。在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也对工业污染防治作出了明确规定。各级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的工业污染防治政策。
——企业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中国通过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对控制新污染源起到了显著作用。全国县以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60.8%和87.3%。到1995年底,全国开展排污申报登记的城市有480个,企业 7.7万家;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城市有240个,企业1.4万家,发证1.6万份。1979年以来,全国共征收排污费247亿元。
——工业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结合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完成了一大批污染治理项目。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强制淘汰了一大批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使工业生产连年增长,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效益逐年提高。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一个老企业,多年来,他们依靠科技进步,对资源浪费严重、排污量大的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多种化学品的污染。
  二是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改建,关闭、搬迁、治理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使部分地区的污染趋势得到缓解。北京市关闭了污染严重的首钢特钢南厂,消除了市区一大污染源。上海市加强苏州河、黄浦江上游和重点城区的污染防治,使部分城区的污染得到了治理。
  三是加大了污染限期治理的力度。从1978年起,国家下达的两批 367项限期治理项目及地方安排的22万项限期治理项目已经基本完成。
  四是污染防治向区域和流域综合整治发展。从80年代后期起,中国分别对本溪市、包头市大气污染,白洋淀、淮河流域水污染等区域和流域进行综合整治。1995年中国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正在按计划积极推进。
  五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废气、废水、废渣“三废”处理能力和综合利用率。“八五”期间(1991—1995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0年的5.3吨标准煤下降到1995年的3.94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3.58亿吨标准煤,年节能率为5.8%。1995年,全国县以上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率76.8%,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88.2%,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68.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3.0%,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190亿元人民币。太原钢铁公司退休工人李双良,从1983 年起带领20多名老工人用了10年时间将一座巨大的渣山削为平地,解决了太原钢铁公司长期以来危害一方的重污染源,使废钢渣得到了综合利用,仅回收废钢铁就达90万吨,创造价值1.6亿元人民币。

[1] [2] [3]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公共基础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