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务员考试最后26天如何冲刺拿高分

公务员2007-11-14sina信息来源

A-A+

公务员考试最后26天如何冲刺拿高分(2)


 主持人:张老师,我们都知道判断推理是比较难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部分又是最容易节省时间的部分,请张老师为我们的考生就判断推理部分提供一些解题思路,以及针对常识方面应该如何突破,对大家提供一些宝贵意见。

  张超:判断推理应该说它主要分成四个大板块,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和类比推理。刚刚李老师刚才说的大纲问题我们观察今年的大纲,我们会发现前三个板块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在类比推理发生了一些小变化,以前大纲是这样的,就是说在提干中给你一组词,这组词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让你选择一组词,使得这两组词的逻辑关系最为相近、相似。他给出的例题是阳光与紫外线,底下有若干个选项,最后的答案是海水和氯化钠。今年在这道例题后面加了一小段话,写了一个又例如什么对于梨(相当于服装对于什么),又加了这样一道例题,最后填进去的是水果对于梨相当于服装对于衬衣。这其实传递一个信号,就是指我们在类比推理中有两种题型,一种就是一一对应的,像阳光和紫外线的这种,第二种就是两两对应的,这样的一个变化表明了是一种什么变化呢?应该说是一个时间复杂度的变化,就是使它只是耗费你更多的时间,但是在难度上其实并没有变化。

  以前阳光和紫外线这种题你最多读五个词可以把答案选出来,你现在前面有一组词,后边有一组词,你最多需要读八组词才能选出来,也就是时间耗费的更多,但实际上难度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今年大纲推理和去年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

  针对于判断推理这部分的复习应该说四种类型的题有不同策略,对于图形刚刚李老师也提到,图形这部分题是去年最难的部分,但是它相对来说是复习里面比较容易着力的一部分,因为是文化公平的考试,对所有的考生来讲是完全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条件掌握它其中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我们要在一堆图形中找出这些图形的变化规律是什么。那你就要通过真题的练习,通过做一部分的真题看在历年国考中出现的变化规律有哪些,通过这个来增强你对图形变化规律的理解。

  对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来说,它主要需要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常识。这些常识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进行提高的,主要就是通过真题来理解这些题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和它的作题技巧。相对着力比较大的是逻辑判断这个部分,逻辑判断这个部分它的名字经过很多演绎,一开始叫演绎推理,后来叫逻辑推理,现在叫逻辑判断,这个部分应该说是我们判断推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我们考试中很多考生很困惑的,因为其中有一种类型的题往往大家要费很多时间,就是关于推理类的题目,我们说它是小学奥数的题目,叫逻辑推理,这种题目会花大家很多时间,给你一堆话,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你推断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种题目就有一些比较强的技巧,比如说四个人在说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说真话有的人说假话,这时候一个常见的技巧就是要找其中的矛盾,看看谁和谁说的是矛盾的,如果有甲乙两个人说的是矛盾的,这两个人的话必定一真一假,我们可以迅速把其他人说的话是真还是假快速判断出来。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使我们整个提高逻辑判断这部分的答题效应。

  作为判断推理中的复习我建议大家以真题为主,因为真题它能最真实的反映出我们在国考中的命题趋势,以及国考中所考察的规律以及题型。通过做这些国考的真题大家可以总结,不仅仅是做题,而是通过做题总结这里面所涉及的题型和规律。地方的真题有一些不是特别严谨,包括我们定义判断理解是争议比较大的,因为我们在考试中并不能把所有的题都保证做出来,而是我们要把最主要的,我们能够拿到分数的题快速准确的做出来,所以我不建议大家在一些过于难的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是用在主流题型的处理上,这是关于判断推理的部分。

  关于常识呢,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国考考的全部是法律常识,其实是七个法条,就是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主要是这七个法条,这里头比较重点的一个是和老百姓有关的,民法,第二个部分就是和公务员有关的,行政法,这两个法条占的比重比较大,像行政复议,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这些法条都比较大,和老百姓有关的共用财产,继承的一些问题,遗产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比较热,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新颁布的法律,譬如说像物权法,譬如说今年颁布的反分裂国家法,再一个要关注的和我们公务员本身的素质有关的,像行政方面的法律,以及包括现在颁布的公务员法,这些应该是大家复习的一个重点。我想这是主要法律常识方面的一些复习建议。

言语理解与表达短时间内如何提高
  主持人:再请张老师为大家谈一下言语理解与表达这方面。

  张超:言语理解与表达在国考中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潜词造句,就是用词,或者说就是词语的辨析,它考察的主要是三种类型,一个是实词,一个是虚词,第三个是成语。这三个里面实词大概占80%,成语大概占百分之十几,虚词就很少。这里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涉及到语感的问题,很难在二十多天的时间内进行提高,我们能提高什么?就是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就是除了语感之外是我们可以把握的,譬如我们以实词为例,有很多技巧,譬如说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解题,比如说我们给大家三个词,成果,结果和后果,这三个词我们如果要选,底下选项有三个词要填的话首先要分析它的感情色彩,我们就能够注意到成果是一个褒义词,结果是一个中性词,后果就是一个贬义词,那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选择到底填入哪个词,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技巧。所以大家在最后做题期间一个是要把一些常见词的词义弄明白,在此之前要加强一些练习。

  第二种就是片段阅读,给你一段话,看完以后让你回答一些问题。最近比较流行就是主旨题和观点题,主旨题就是问你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关键题就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两种常常比较接近。这里头就有一些做题技巧,就是我们怎么能快速地找出在这个文段中作者的中心是什么,或者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就要注意一个表达的策略,譬如说论断的关系是先说A怎么怎么样,然后突然有一个转折,但是,然后又说B,这个A但是B这样一个结构,它的论证中心我们就显然知道应该是B,就像一个领导批评下属的时候,他先说你工作很认真,做得很好,但是,下边就是要批评,批评就是他的中心。在这样一种论断的结构下作者的中心就是论证,但是后边的B。再譬如前面说了很多,最后说了一个所以,或者由此可见,那么这表明由此可见后面的常常就是文段的中心,所以我们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抓住这个中心,这需要我们做一定量的习题练习,看看在一个片段中作者的观点到底出现在什么位置,就是针对不同的题型要做出不同的判断,这是有一些技巧的。

  再譬如说由此不能推出的像一些细节类的题目,细节类的题目常常出现一些逻辑错误,就是偷换一个概念,或者改动了一个时间,比如他错误的拼接,有一些常见的错误,这需要我们练一定量的真题。整体来说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个部分,就是关于语感的这些内容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我们能提高的就是做一定量的真题,通过这些真题看一看涉及到的规律和方法有哪些,对自己有一个提高。

 主持人:李老师,现在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行测这一方面怎么样能够让考生拿到高分?因为这次高考是应届在校大学生考试,还有一些社会在职的考试,他们应该分别做出怎样的分析能够在这次国考中拿到一个好一点的成绩?

  李委明:首先这个考试应该说国考是面向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的、符合条件的所有考生,因此这些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太多策略性的差异,惟一的一点,或者说相同的一点就是都是要好好复习。这个复习我们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是自己的时间把控性,一定要找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清静的地方,比如说可能应届毕业生,大四了,或者研究生要毕业了,很久没有上过自习了,一定要去静静地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去自习室里好好学习,在宿舍里头好好学习的可能性比较小。另外如果已经毕业了,或者工作了好几年,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比较困难,但是最好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大学可以去自习一下,或者我还看到很多考生白天上班,上了班以后六点钟全公司的人都下班了,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看书,整栋楼里头静悄悄的,这种学习状态也是比较可以的,所以说一定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另外多花一点功夫,多花一点精力,不要认为这样的考试非常简单,如果你只是把这门考试当成随意性的考一考试一试就无所谓了,但是如果你把这门考试看得相对比较重,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影响的话,最后这一个月一定不要放松自己,毕竟这个考试难度越来越大,这是整体的把握。

  另外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我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和速度性。通过真题这一部分来研究考试的整体趋势,可能考到什么样的地方,可能考什么样的题型,可能是什么难度,把这部分研究透了,相对应的一些方法一定要了如指掌。另一部分是关于整个考试的节奏要把握,因为我们前面提到一道题目时间非常短,因此我们到了后期一定要成套成套的试卷练习,这个时候咱们的真题基本上都做完了,所以再拿真题练习意义并不大,所以需要找一些相对高质量的模拟题。当然所谓高质量的模拟题它的质量肯定远远不如真题,所以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注意不要太在乎这样模拟题的难度,方向性,题型,可能会有很多很偏的题目在考试中根本不会考到,不要太在意,而主要在意自己对这样成套试卷题目的节奏上的把握,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前面那一部分,我说题型、方法的一个把握,如果相对而言基础比较好,通过真题自己做一定总结,就可以总结出很好的方法,但是对于大部分考生自己总结题目是效率极其低的。另外还有一部分考生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来总结题目,因此选用一本质量高的参考书仍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给各位考生的一个建议。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综合辅导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