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精讲:重视文化建设

公务员2010-10-29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精讲:重视文化建设(2)

 

 第二节  命题切入:问题、原因和对策

  命题切入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至为关键。如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现存问题

  (一)道德失范比较普遍

  当今社会,有些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文化产品粗制滥造

  不少流行音乐、畅销书籍、大众影视作品不是以自身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为人们提供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经久不衰的作品为追求,而是片面追求发行数量和制造短期轰动效应,使其作品流于不痛不痒、不土不洋、晦涩难懂、词不达意、庸俗低下、无病呻吟的境地。既背弃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背离了时代精神,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也使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日益陷入苍白无力、艺术生命很快终结的境地。

  (三)信用缺失比较严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由于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短期化、道德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等因素,一些市场参与者不守规则、无信经营,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制假售假现象愈演愈烈。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缺乏信任,整个社会经济运转不畅。

  (四)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一些教育工作者不注重继续学习、深造,不能及时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不研究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规律的变化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知识陈旧,教学手段老化,教育教学思想僵化,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当前,在我国的官员中较多地存在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存在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和自由主义现象,存在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消极腐败现象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由于其强大的社会示范作用,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

  二、主要原因

  社会各领域存在的道德缺失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说,有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深层次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还处于重塑阶段。在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市场不完善、资源稀缺、经济(产品)短缺、权力失效(权力真空、权力寻租、权力滥用、权力责任缺失)等,使得“个人利益”是以其他“个体”的利益损失为代价而达到“最大化”的。特别是我国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重视程度,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道德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滞后。

  (二)道德标准多元化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中,由于新旧两种社会体制的并存,使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反映转型期社会体制并存的多种道德标准,从而打破了过去传统社会呈现的道德标准相对单一、相对统一的状态,使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道德标准的多元化现象。道德标准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可以有不同的道德解释或道德评价标准,道德问题也就有了多种表象。

  (三)文化多元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多元化的文化是不可避免的。精华文化和糟粕文化的相互交错冲击社会的道德体系,带来一系列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现象,如崇洋媚外、生活方式腐化等,从而使得道德的发展面临困境。

  (四)教育片面化

  综观我国的教育,对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并实施很多年了,但成效并不明显,尤其是对道德教育的漠视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我国教育体制中饱受争议的高考制度虽然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在社会环境背景下,将促进教育发展作为高考制度的目的,影响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五)社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诚信、积极、规范的社会行为,除了通过个人道德觉悟的提高及付诸实践外,还要通过全面、公正、规范的社会管理体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我国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已有多年,在很多方面卓有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快进程,涉及具体部门和行业的管理机制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而在此过程中,对一些不规范行为往往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引导。

  三、对策建议

  (一)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前提

  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能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规范作用

  由于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和无孔不入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十分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这种规范、制约和影响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写作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