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年秋季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公务员2010-11-05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07年秋季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2)

2007年天津市(秋季)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参考答案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大考验,同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密切。它不是对以往改革道路的否定,而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指导方针。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教育、医疗等深民生问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内涵,是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我们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有人民共同享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我们的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繁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所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是我们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

(四)参考范文

参考范文一

转变发展观念,共建生态文明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乃至今后所要重视和落实的重要环节。我国在以往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对生态的保护,造成了许多地区生态遭到破坏。而众多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已经警示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发展观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国各级政府、各工业企业以及全体公民都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执政理念,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我国在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向大自然掘取资源的发展倾向。因此造成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空气污染指数上升,固体物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开采过度,淡水资源紧缺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开始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还没有高度发展,国力还不雄厚的情况下,重视环境的恢复治理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进度。所以,政府应转变执政理念,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各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目前工业文明正在逐步占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而我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沿袭了众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使我国的生态在短期内遭到巨大的破坏。企业环保观念的树立能够使其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更加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通过法律、行政监督、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企业尽快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

全体公民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牢固树立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观念。生态文明关系到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根据我国人口多,基数大的特点,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们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时向自然索取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又导致了人们在索求资源的同时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因此就要求我国人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应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共同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在全民范围内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将生态文明提上日程,才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范文二

生态文明建设亟需政府规范引导

国家环保总局某负责同志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式依然严峻: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森林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同时使农业和农村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也因此变得日益突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中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可见,生态问题的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明的保护和改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然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和引导。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制度的完善,人民群众的守法、用法的意识大大增强,因为,用法律法规手段来规范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不仅如此,还可以取得生态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双赢”效果。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加大宣传教育。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是由于一部分群众不懂得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缺乏主动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十七大的召开,给我们各级政府如何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点亮了一盏明灯。政府应在这一明灯的指引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群众和机关团队聚集在这条闪亮的光束之下,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都热心参与的事业。

最后,政府应引导企业开发新的生态产业和产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受严重破坏,不光是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不足,很多不法个人和企业为牟取高额利益不惜生产高生态成本的产品,不惜毁坏江河的原始生态系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法律严打和政府政策管制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引导它们开发新的生态产品和产业,并且对新产品的开发行为要加以保护和鼓励。这一做法也是建立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总之,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而要真正让生态文明建设起来,成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就亟需政府规划和引导。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