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九)

教师2012-05-14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九)(3)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

  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2.B [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

  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3.D [解析]略。

  4.B [解析]略。

  5.B [解析]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和重要环节,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因此,提高课堂讲授质量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6.D [解析]略。

  7.C [解析]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学

  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8.B [解析]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因

  材施教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

  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又要充分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

  9.C [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道德意志)四个方面。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

  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10.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制定《教育法》的重要立法依据;促进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制定《教育法》的最终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CD [解析]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2.ABD [解析]从《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涉及学生的法律来看,对于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一,中小学生是国家

  公民;其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其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ACD [解析]略。

  4.ABCD [解析]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道德意志)四个方面。

  5.BDE [解析]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学校和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进行教学。

 三、填空题

  1.艺术熏陶

  2.经验类化说

  3.学力

  4.不低于

  5.聘任

  6.启发式

  7.集体

  8.批评教育

  9.外部世界

  10.教职工代表大会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教师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教师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教师模拟试题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