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共基础知识内部辅导资料第四讲

公务员2011-09-30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公共基础知识内部辅导资料第四讲(2)


二、运动与静止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它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简单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2.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第二,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
多样性;
第三,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时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
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涵义、特点和形式
2.实践的结构和功能
1.实践的涵义、特点和形式
涵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2.实践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手段
功能:创造客体价值
优化主体
四、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作用
4.意识和人工智能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的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目的性和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现象——本质、规律)
对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控制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和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让机器具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工智能和意识的本质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人类意识却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第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它只能模拟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意识却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
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 资 料 来源于 贵大-在线 WwW.GzU521.NeT 知行观。“ 生而知之”表现了割裂知行观的唯
心主义倾向,
“学而知之”则包含有通过后天实践的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思想倾向。
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念论的知行观。
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 所以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作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
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
②明代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做两件事去做”,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
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提出了“一
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最终陷入以知代行,抹杀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在认识路线上都
是以“知”和“行”、认识与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
③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在此基础上肯定知行是统一的,提出了“知行
终始不相离”的命题,但王夫之是用知易行难来论证行先知后的,认为“先其难,而易者从
之医矣”。王夫之强调行先知后,但也强调知行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所以其知行观是中国
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③孙中山的知行观。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
“行先知后”, 知是从行中来的,能
实行便能知, 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公共基础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