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女博士被骗85万

公务员2018-03-01Gzu521.net信息来源

A-A+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女博士被骗85万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日,广州一位在高校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饶源(化名)遭遇“假冒公检法”电信诈骗,她借遍亲友和网络平台,连续5天给骗子汇了85万元后还感谢骗子。得知被骗后,她说自己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朋友圈也是关闭的,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也未听说。(1月15日广州日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工人日报陈广江:每个公民都享有免于信息泄露和电信诈骗的权利,越是单纯、善良的人被骗,越令人痛心。29岁的饶源是入选国家2017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的300人之一,可以说是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这种心无旁骛、甘于坐冷板凳的优秀科研人员,缘何遭到指责和嘲讽?

  这背后反映出部分网友对电信诈骗的审丑疲劳。尽管徐玉玉案后,无论法律层面的惩治力度还是社会层面的防范意识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打击电信诈骗依旧任重而道远。单纯和善良没有错,利用别人的单纯和善良实施诈骗才是毒瘤。

  面对花样迭出的诈骗手段,任何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当你的身份信息被骗子悉数掌握时,当你刚卖了房子对方就能说出合同编号时,当传销披上微商的精美外衣时,别说缺乏防范的科研人员,就是微信高手、信息安全专家也难保不受骗。

  这提醒公安机关,仅仅提醒公众提高防范意识远远不够,还应拿出更多、更积极的作为。面对引发热议的诈骗案,公安机关等更应顺藤摸瓜,严惩电信诈骗犯罪链条上的所有人,包括那些保护个人信息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一个人的单纯和善良不应成为其被调侃的理由,那种“你笨你活该受骗”的论调必须彻底退场。

  @法制网刘丹:当下,“高智商”是人们对博士群体的普遍共识,所以聚焦于“女博士”、“女教授”的标签,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高级知识分子习惯于“高看一眼”的态度,因而更对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基本常识感到诧异。但是,苛责不能跑偏。其一,被骗与学历无关,舆论不该将矛头指向受害者。面对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趋向精准的电信诈骗,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受骗者?如此嘲讽不但会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也会变相助长电信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其二,如何让电信诈骗彻底失去市场,诈骗分子会受到何种法律手段的惩处,通过这场热议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根本所在。

  从涉世未深的徐玉玉到“玩不转”网络的老年人,再到关闭朋友圈的女博士,他们或许只是电信诈骗受害者中的几个缩影和代表,其背后是广大的潜在受害群体和屡禁不止的电信诈骗犯罪。那么,在电信诈骗如此猖狂的形势下,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约束、科技创新等手段的作用,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无论是对于执法部门、监管部门还是百姓自身,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可以想见,通过对“高校博士遭诈骗85万”这一新闻的热议,人们难免生出这样的心理:连博士都会被骗,那么普通人被骗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由此,也就更加突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高个体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近年来,无论是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电信诈骗3000元可入刑,超50万元最高可判无期,还是工信部加强落实电话实名制,都使得电信诈骗的疯狂势头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换另一种思路来看,电信诈骗越“精准”,恰恰说明了骗子们的“生意”越难做。当法治环境日渐趋良,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打击电信诈骗的信心、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警惕性。总之,防范电信诈骗,任何人都不能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嘲讽者。

  @荆楚网李蓬国:学生徐玉玉被骗死事件发生后,就有人指责大学生“智商不够用”,有人呼吁加强大学生“逆商教育”,还有专家还替运营商抱不平,觉得即便170、171“骗子号段”关闭,全部实名制,也不可能杜绝电信诈骗。正是这些嘲笑受害者不精明而非谴责施害者无人性的惯性言行,助长了那些道德虚伪者的优越感和冷漠,而无辜受害者不仅得不到同情,还要遭受二次伤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可是,究竟谁有资格取笑别人被骗?谁能保证自己聪明到一辈子不上当呢?倘若轮到自己遭骗,是否只有证明了是被“高级骗局”所骗,才好意思报警?倘若如此,那么,当初受骗的汤唯、李冰冰等明星,以及被骗1700多万的清华大学教授,也只能哑巴吃黄连,否则,说出来不怕别人笑话“涉世未深”“情商不够用”吗?

  说回到此次女博士被骗事件,部分网友之所以不假思索地嘲讽受害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引导”的结果。一些媒体花大量笔墨叙述骗局如何老套以及女博士如何单纯,尤其是详细描述了她被骗后还要感谢诈骗分子的情形,“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傻子”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加上《十年泡实验室,5天丢85万》《广州一女博士被诈骗85万,称泡在实验室10年从不看朋友圈》《女博士被诈骗85万!高学历人才也会陷入低级骗局?》等具有明显批评意味的标题,读者的思想被误导,不正是这些媒体刻意为之的吗?

  总之,女博士被骗遭嘲讽,足见某些自诩“高情商”之人已经沦为“冷情商”的伪君子。为了阻止“冷情商”这股寒流袭击人心,以激浊扬清为己任的媒体应该负起责任,积极发挥正向引导、春风化雨的作用。

  @新京报子团:如果案件发生后,社会关注的重点不是对犯罪嫌疑人的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而是对受害人高学历的群嘲,很容易能将一个严肃的社会犯罪问题闹剧化。这种舆论焦点的本末倒置,对犯罪嫌疑人而言是一种变相的舆情松绑和风气助长,对受害人而言则是一种隐蔽但刻薄的二次伤害。

  在网络谣言铺天盖地、新闻反转经常发生的今天,辨别一条社会新闻的真伪对于大多数媒介受众尚属不易,谁敢保证,当下一个诈骗短信发到你的手机,自己会永远长着一双能够识破骗局的火眼金睛?谁又敢保证,当自己成为受害者,身上就不会被贴上新的标签?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在诈骗案件中受害人“中套”的原因大概分几种:贪欲、信任、恐惧和好奇,因为不同原因被骗,也需要区别看待。

  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先以一张“刑事拘捕令”对小饶进行心理恐吓,再冒用“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权威身份一步步骗取受害人的信任,瞄准的就是受害人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行政信息识别能力不高的弱点,而非受害人本身贪念所致。

  这种心理其实也是大多数受害者“适用”的,并非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中潜藏的风险。厚责受害人,不厚道,也打错了靶子。

   @华声在线周东纪:女博士饶源上当受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理充满“天下无贼”美好想象的女博士的天、看到了贪婪狡猾无耻的金融骗子的卑鄙、看到了无数窥视的眼睛盯着我们的钱包,亡羊补牢犹未晚,提高防盗防骗意识必须从我做起。

  “老鼠赶冬,强盗赶年”,不要忘记盗贼永远与你一样也有自己生活与节日,与你钱包相伴的不仅仅是你的手更有盗窃者的脏手,首先要心里有“贼”。还要牢记“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的古训,把自己贵重的东西与钱包归置好,时刻堤防“梁上君子”的窥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盗”也与时俱进开始升级,金融诈骗成为了盗窃的升级版。金融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

  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求我们提升防盗防骗的水平。无论是社会经验少的大学生、还是互联网知识欠缺的老年、还是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女博士们,都是这些金融骗子的“菜”。只要我们多多学习法律意识、金融知识、社会知识。无论骗子怎样花样变幻出“电信诈骗、P2P诈骗、非法证券”多少形式,我们都“任凭风浪大 稳坐钓鱼台”,坚持永远不先给其他人汇款、转账的底线。那么骗子就是有千条计谋我们就用这一条良策,也会让骗子无计可施望洋兴叹。公检法是人民的机关,遇事我们只需公开、坦荡的面对,依靠与信任政府的力量,就不会接受骗子威胁与要挟,就不会上当受骗。那样天下无贼的日子也许就为时不远了。

   解析:平心而论,教授也好博士也罢,他们之所以被冠上“高级知识分子”的标签,是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当中是精英、是专家,而绝非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不少科研人员之所以能拿到教授、博士等头衔,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自己关注的事业上,对社会生活并没有很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可以说,女博士被骗85万,再一次表明,电信诈骗,肆虐已极。面对防不胜防的电信诈骗,惟有相关部门从多方面发力。

  首先,要堵住信息泄露的渠道,如果没有个人信息泄露,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被骗,可见加强网络安全势在必行,所谓的黑客们往往是利用网络漏洞大量的获取个人信息,所以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站自身的防御体系刻不容缓,不能给哪些“有心人”任何可乘之机,如果不这样,大量的信息外漏,谁能保证没有下一个徐玉玉呢?

  其次,要加快电信诈骗的破案速度,由于电信诈骗的复杂性,犯罪分子总抱有侥幸心理,总认为行骗之后被破获的可能性低,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如果行骗之人不能及时抓住,即使有再严峻的法律,那么它的效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在行使严法的同时,公安司法部门的侦破速度也要加快,要让想要行骗的人意识到想要铤而走险,就必须做好随时落网,随时接受法律制裁的准备。

  再次,要加强电信诈骗的宣传力度,学校和媒体应该向广大群众多普及电信诈骗常识与案例,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发现及辨别电信诈骗。

  最后,要建立多渠道的举报监督机制,可联动各大移动运营商对于可疑号码进行辨别工作,对于问题号码应予以监听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处理,以最大限度的控制电信诈骗的实施渠道。

  电信诈骗,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做好前置防范,就算有再好的事后责任追究,再强大的立法后援,有些损失有些伤害也是无法挽回的,与其严惩,不如降低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面试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