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省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经典考点分析

公务员2010-09-06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山西省公务员考试文章阅读经典考点分析

 文章阅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应试者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山西省历年的考试分析来看,本部分的主要形式是给出一篇综合性资料,后面给出几个问题,要求应试者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回答问题,在备选答案中进行选择。文章阅读所给的文章内容一般比较广泛,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要求考生借助基本的语文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很多都是直接针对文章中的某个字词或语句来进行提问的。虽然是文章阅读,但是中间有大量试题是直接针对字词和语句来命制的,也就是说文章阅读这一题型实际上融合了原有的词语替换、语句表达、长句理解和片段阅读等全部题型,而且命题更灵活,阅读量更大,难度也有所增加。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文章阅读部分的经典考点作进一步的分析,以帮助广大山西省考生更好的把握这一节的内容。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文章阅读中的理解词语含义,主要是指为解决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困难而弄懂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它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显的,其含义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具体的文字;一种是隐晦的,虽然在语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标示出来,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在公务员考试中前者居多。

  例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翰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整的次数

  【答案】C。解析:此题检测考生对数量词所指范围的理解程度。原文讲他们寻找的结果是“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而不是向这些讯号调查,因此A 项不对。原文称他们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调查,而不是“分片调查”,所以B也不对。D项中的“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内容。原句的含义是:用波长21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三次调查,用波长10.5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两次调查。故选择C项。

  二、把握关键语句

  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一般是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比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理解它们的含义,仍然离不开具体语境条件。

  例题:

  据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答案】B。解析: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为了说明这句话,下文先介绍了厂家的说法,又谈了研究人员的看法及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厂家的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即名不符实。原文并没有否定“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科学性,倒数第二句话还对这类物质的特点作了分析;原文也没有否定“生物降解”的现实性,开头强调并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塑料是“大多数”,结尾讲“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的“每个产品”是“经他们试验”的产品,并不是所有产品。所以A、C有误。D是明显的干扰项。

  三、概括具体内容

  概括具体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练与升华。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

  例题: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生存的根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解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这个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的心脏地带。

  对上文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

  B。阐明阴山以南的沃野对游牧民族与汉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C。阐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激烈矛盾的由来与发展

  D。阐明阴山以南的沃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答案】D。解析:分析备选答案可以看出:C项内容有偏差;A项只讲游牧民族,不全面;B项虽然内容概括全面,但仍是就事论事,并不是这段文字的主旨;D项是正确答案,比B项更具有概括性。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资料分析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