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讲稿(07章)

公选遴选2006-12-30gzhgz.com信息来源

A-A+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讲稿(07章)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本章概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要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国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不仅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发挥作用,因此,应把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具体来说,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我们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从1984年底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比例,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价格双轨制等。邓小平根据改革的实践进一步阐述了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看法。他在1985年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道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就要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它的发展方向,而经济体制选择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可以在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使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压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形成和发展初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曾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有: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企业缺少应有的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征主要有: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它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为实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第一,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之路;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
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党时十五大郑重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表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不是权宜之计,也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确立这一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第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有深刻地认识我国国情,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经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历史的正确选择。在所有制问题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认认识和政策的偏差,在实践中曾偏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以为越公越好、越纯越好,急于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急于扩大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比重。虽然那时也做过一定的政策调整,实践证明这种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不可能根本解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走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子。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一论断突破了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误区,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拆掉了樊篱,拓宽了道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各种不同所有制共同组成的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越来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今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在整个公有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多,越来超重要。
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经济制度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动摇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惟一的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时,我们既不能因为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因为提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忽视和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搞私有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四、毫不动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转变观念,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看法和政策;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如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降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某些行业的壁垒,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法律保护等;最后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等,这些是它们的优势,但有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如假冒伪劣等,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新发展和实践上的新突破,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分配方式也同样可能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在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这就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同时,由于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这就要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能取得相 应的收入。
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这种分配方式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动员起来,投入现代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既不能因为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否定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和发展;也不能因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动摇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痒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除了按劳分配这一主体分配形式外,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来说,主要有: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他们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但他们获得的收入数量,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劳动,而且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物质生产条件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的经营能力。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主要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这种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和价格。
(3)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红利、股息、利息、馈息或分享收益收入。
(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人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主要是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台澳投资者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此外,还存在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人,以及通过租赁出租实物形态的资本或者房地产等获得的租金收入等等。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不仅要衡量投入的劳动量,更应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其他分配方式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相联系。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拉开差距的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合理分配,防止两极分化。效率优先,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步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意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表现。但是,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后富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要求的。它不但与共同富裕没有矛盾,而且还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推动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改革前相比,贫困人口数量大大减少,在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方面,广大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同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由于人们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别,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因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上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这种合理的差距的存在对于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个人收入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城乡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如果不认真解决,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十五大强调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加以解决。一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二是要采取一切措施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四是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五是保降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实行社会救济。总之要规范收人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选遴选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选遴选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选遴选复习资料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