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第二节-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一)

公选遴选2006-12-30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第二节-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一)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最深厚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人、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月标,我们将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坚持统筹兼顾,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人与资源环境等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积极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和改革,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就没有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支撑。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繁荣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考虑、谋划。

  我们要合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三、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地区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把东部、中部、西部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实行东中西互动。一方面,继续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比较长时期内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依托,也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撑。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把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增进城乡居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作为重要任务认真抓好,继续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认真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过分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又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努力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环境重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的发展。世界经济技术的变化,对我国经济技术变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都存在着差异,有优势,也有劣势。闭关锁国、地区封锁,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也不利于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不利于满足本国、本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新时期的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国际环境。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的方针,完善政策,创造环境,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革,以开放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这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方向。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从十六大报告的论述中可以体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人信息时代,不仅工业化的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它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总之,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英、美、德、日等国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工业化,才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工业化。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本世纪头20年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不仅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程,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生产率有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从而更加剧与就业的矛盾。另一方面,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制造业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把这一点提高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来对待,也是极为重要和完全必要的。

  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选遴选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选遴选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选遴选复习资料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