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第二节关于循环经济问题

公务员2007-04-03gzhgz.com信息来源

A-A+

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第二节关于循环经济问题(3)


  从企业来看,需要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中,自觉地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要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和绿色营销体系,开发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从公众角度看,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处于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绿色消费之路,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9: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概念提出,其早期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开始受到人们重视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认为地球如同太空中飞行的一只宇宙飞船,需要不断消耗资源而生存,如果无节制地开发资源以及破坏自身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国际经济学界许多专家认为,鲍尔丁的这一理论可以视为循环经济的早期思想代表。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及减少其危害,即后来人们常说的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如何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仍然缺少成熟的理念和相关的措施。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资源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主流思想,强调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形成。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要求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方面彻底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重在合理地、持久地利用物质和能源,节约各类能源和资源,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和再生利用各种材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10: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企业的自身努力,也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循环经济意识。
  德国政府多次就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有关立法,邀请民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进行讨论。报纸经常刊登有关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报道,对那些态度不积极、措施不得力的企业给予无情批评。国家环境部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环保意识调查,以增强国民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为了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专门开设网点,成立“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美国各类环保组织经常举办各类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里的再生物质利用项目,购物时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品,购买可以维修和重新使用的物品等。
  英国国民的节能行为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公司还是政府部门均没有虚浮华丽的所谓“照明工程”,城市大型彻夜灯光照明现象基本不见;夜晚照明以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节奏为准则。超级市场、私人店铺橱窗的灯光歇业后会及时关闭,一些从事特殊服务的店铺采用定时关灯装置。在政府办公楼和居民住宅楼,楼道里公用灯大多采用自动断电装置。
  
参考资料1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参考资料1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热点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