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山寨文化

公务员2009-04-24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09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山寨文化(4)

  “山寨文化”不应提倡

  李忠卿(江苏读者):不知从何时起,山寨悄悄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山寨商品无所不在、应有尽有,现在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还准备成立山寨协会。我认为,山寨不论如何再创作,始终有模仿、假冒痕迹,盗版不容置疑,是实实在在的侵权行为,如果任其泛滥,势必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更给无良商贩提供了生存空间。这种所谓的山寨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倒退,不宜提倡,理应废止。

  理言(四川读者):“山寨”产品毕竟是以模仿为核心,一定程度上会对知识产权产生侵犯。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我们的社会就会为“山寨文化”生长繁荣提供土壤,扼杀创新思维。而且“山寨”是不是有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还有待探究。因此,“山寨文化”的存在可以理解,但对它的流行应该保持理性的警惕。

  大未(深圳读者):不错,山寨机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但站上去之后却不能完成超越,反而阻碍了巨人前行、扰乱市场。想想山寨手机出现前,不也曾出现过大量中关村手工版的“山村”电脑吗,可是到了今天,哪里还能觅得它的身影?所以“各大山头”要么放弃游击战、变为“正规军”,要么趁早走人。

  郝英子(四川网友):热闹一时的山寨文化,终究不可能成为主流,因为它毕竟是模仿、抄袭、剽窃、恶搞多于创新。所以我们不要拿“山寨”当时尚,也不要谈“山寨”而色变,因为只有创新才最具有生命力。对于“山寨文化”,我们不妨趋利避害,既规避其侵犯知识产权“恶”的一面,又善待并发扬其“创新”精神这“善”的一面,才不失为务实明智的态度。

  正视山寨的“鲶鱼效应”

  小不点(广州网友):山寨产品“发飙”,体现了电子产品的消费日益快餐化,技术的普及和进步让行业门槛越来越低,要不然人家小作坊咋就整出来呢?我可没听说过山寨卫星什么的。不过,那些所谓的大牌公司倒要好好反思一下,你的渠道优势去哪里了?你的研发团队了解最普通民众的消费需求吗?铺天盖地的广告咋就不灵了呢?就商业而言,山寨无疑有让其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山寨起义”的背后,或许蕴含了些许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从建锋(南京读者):据估计,今年山寨手机的销售量将超过1.5亿部,而山寨春晚叫板央视,也引起网友的一阵叫好声,可见山寨文化对草根一族的吸引力。正是在山寨文化的影响之下,正规手机的生产厂家才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才会做出相应的应对之策,从而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实惠。而愈演愈烈的山寨春晚,势必对央视春晚形成一定的冲击,央视春晚肯定不会无动于衷,其结果,从中受益的岂不是观众吗?所以,还是应该正视山寨文化所带来的“鲶鱼效应”!

  武洁(江苏读者):“山寨”是相对“主流”而言的,但“山寨”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有超越和创新。山寨产品的物美价廉,以及对主流垄断市场的冲击,不仅是“山寨”创新与超越的证明,更是驱使主流市场不断进取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鲶鱼”,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寨精神”应更多地被定位于创新与超越。

  创新是山寨的唯一出路

  杨菁(江苏读者):“结盟帖”更像是对山寨军的一次收编与整顿。山寨协会想要达到去粗存精,创立山寨名牌并非无例可循。看一下日韩企业的成长史就会发现,其发展的初期也运用了大量的山寨手法。比如索尼公司,早期就是将国外的产品买回来解剖研究,然后消化其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组合创新,继而向市场推出比原版功能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这么看来,要想避免山寨成“山贼”,除对山寨企业的必要约束不能少之外,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适时的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

  管春晖(河南读者):山寨明星、山寨服装、山寨春晚……正所谓生活无处不山寨。山寨文化为什么能成燎原之势?核心就在于山寨有着许多自己的创意和技术创新。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现象,山寨企业对传统的技术模式发起挑战,对于促进整体行业的创造和创新功不可没。而山寨协会的成立,必将规范和制约山寨的违法侵权现象,把山寨的技术和创意纳入理性合法的轨道,也才能让以创新为特征的山寨文化走得更快更稳。

  吴江(南京读者):实事求是地说,“山寨文化”其实并不能简单地与“创新”划等号,也不能被视为“低俗文化”而一棍子打死,和任何事物一样,山寨文化也有其两面性。但如果山寨文化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的话,显然不足以让其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山寨文化”的粉丝团之所以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山寨自身也成了品牌,正说明山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作者:李迩 2009年01月05日)

  “山寨文化”不是垃圾桶

  山寨一词现在很流行,满大街都是山寨这个山寨那个,到处都是扯着大旗的“山寨王”,网上更是铺天盖地,山头林立,大有以山寨为荣、将山寨进行到底之势。我没有“山寨”过,只知道山寨最初大概是和手机交上朋友的,至于具

  体什么时候和文化成为知己我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山寨文化”绝非“严肃”,更非“精英”,而是一种草根娱乐,大众文化。也正因此,“山寨文化”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大江南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座万座山寨开。”深厚而广博的群众基础,使得山寨之风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愈刮愈猛。

  百度“山寨文化”,会发现其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各领风骚。山寨小说,山寨诗歌,山寨征婚,山寨广告,山寨电影,等等等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山寨的,总之是,怎样雷人怎样来。现代人压力太大了,需要一种渠道宣泄、放松,以调节心情,休憩身心。网络无疑给了人们这样一个渠道和平台,尤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发现,他们许多奇思妙想、绝顶才技,长期以来没有用武之地、展现机会。现在,机会来了,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几乎没有限制的“准入制度”,为他们一显身手制造了唾手可得的大量机会,虚拟世界的隐秘性又使得这些机会被无限放大。于是,“他们”开始乐此不疲,并一发而不可收。许多山寨版“××”,极尽搞怪、搞笑之能事,自娱自乐,自得其所。在博众人一笑之余,自己也乐不可支了一把,甚至有一种成就感。

  “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娱乐性、自发性、参与性,使其一诞生便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山寨文化”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民间孕育多年的“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民意表达,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只不过时间早晚罢了。然而,不可否认,随着“山寨文化”的“繁荣昌盛”,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协调现象,甚至低俗、丑陋现象,人性的丑恶借山寨之名被无限放大,且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用低俗炒作,拿丑恶当卖点,成了一些人的“业余爱好”。山寨俨然成了一个什么都装的“垃圾桶”,不用分类,不经处理,管他三七二十一,污七八糟一齐往里放好了,反正能制造“眼球效应”就行。其实说到底就是想出名,以前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你满大街找一找问一问,有几个人还怕出名?

  “山寨文化”是个好现象,群众基础厚,市场前景广,但需要精心呵护,才可茁壮成长,需要道德自律,才能良性健康发展,更需要相关制度跟进约束、规范,才会长久繁荣。绝不能任容低俗、丑恶泛滥,让“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老百姓生活需要文化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但永远需要的是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山寨文化”不是垃圾桶。如果你爱它,请自觉文明“山寨”、健康“山寨”。(来源:光明日报 孙维国 2008年12月12日)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热点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