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国考新大纲行测辅导:阅读理解

公务员2010-10-26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1年国考新大纲行测辅导:阅读理解(4)

 

 第三节  细节判断题

  核心知识

  细节判断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段判断四个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的题目,其选项范围涵盖较广,涉及文段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往往使考生在仔细辨别选项正误的同时也耗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难度较高。由于这种题型是对题目细节的考查,所以在出题的过程中容易设置思维陷阱,如果考生稍不留神,很可能就会被误导而造成错选。

  通常在提问中出现“正确/不正确”“可以推出”“可以得出”等字样的就是细节判断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哪项不能推出”“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等。

  细节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段的细节抑或隐含信息及推断的能力。其中有些题目是对原文表述的近义或同义转换;有些题目是对某一文段细节、概念的理解或引申;有些题目则是根据文段的表述进行推断。基于细节判断题的以上特点,考生要正确地解答这类题目就应该首先了解陷阱的设置规律。通常选项设置的陷阱有如下几类:

  1.时态上的偷换

  汉语虽然没有印欧语系那样的明显的时态标志,但是还是有一些语句成分透露了时态信息,因此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严格注意有关时态的表述,有意识地与原文表述进行比较,确认二者是否一致。如:“将”“要”一类的引导词均表示将来时态;“已”“已经”“过”“了”均表示过去时态;“着”“正在”等则表示的正在进行时态。

  2.数量上的偷换

  除了时态之外,考生还应注意数量方面的细节,这也容易被考生忽视。所谓数量,就是确认原文和选项中的表述从数量的角度讲是否吻合,有没有扩大抑或缩小。现将数量的表述进行如下梳理:如“大多数”“很多”“许多”“广大”“广泛”“一片”“大量”“大部分”等词语所引导的是为数较多的数量概念;“少数”“少部分”“少量”“一小部分”“某个”“某种”等词语所引导的是为数较少的数量概念;而“某些”“一部分”“一些”这样的引导词则比较特殊,处于游离状态,有时趋于较多,有时抑或趋于较少,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考生在作答时务必注意数量上的表述与原文是否吻合,从而判断其正误。

  3.话题上的偷换

  无论考生作答哪类题目,保持话题的一致性都是一个基本的答题原则,即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有些细节判断题在题目的设置上会出现偷换话题、扩大话题或缩小话题,如原文中提到的是“北京近些年的绿化情况”,而选项中分别将其扩大为“北京近些年的情况”和缩小为“北京近些年的植树情况”,这些就属于话题的偷换。

  4.概念上的偷换

  概念上的偷换是指将表述要件中的主客体或者动作、状态加以偷换,进而混淆视听,造成考生误选。对此,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表述要件的主体(换言之即动作的发出者)与选项中的主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客体(即动作的接受者)与选项中的客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动作描述抑或状态是否与选项相匹配。在设置干扰选项的时候,陷阱常常是这样的:在原文中摘出一个确实出现过,但事实上却与题目无关的概念进行偷换,考生看到这个概念确实在原文中出现了,并没有看到其内涵上的偷换,从而受到干扰而进行了误选。

  5.逻辑上的偷换

  众所周知,连续的句子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有可能是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有可能是条件与结果的前提关系,有可能是二者并举的并列关系,也有可能是前肯定后否定的转折关系等。总之,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注意比较选项与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

  经典真题精讲

  【例1】 (2010-国考-25)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始于此,西方的音乐文化也由此开始。这个时期出现过最早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着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是(    )。

  A. 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和戏剧B. 含义比现在更为狭窄

  C. 与艺术和哲学有严格的区分D. 与其他艺术及科学联系密切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这是一道变形的细节判断题。根据提问方式可知题目考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原文中的一系列表述中均有涉及,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并得出答案。文段从第二句就开始分别介绍了“音乐”与“长诗、数学、戏剧”等方面的联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不难发现D项表述最为恰当,其中“希腊长诗、戏剧”等均属于“艺术”,“数学”属于“科学”。

  【名师点评】 A项表述不够全面,“希腊长诗”没有体现。B项表述有误,“狭窄”一词无从得出。C项表述有误,“有严格的区分”不符合文意表达。

  【例2】 (2010-国考-35)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B.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C. 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D. 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道典型的细节判断题。文段首先陈述了避讳的来源,又讲述了其发展历程。最后通过转折词“但是”强调“避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由此可知B项表述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人们避讳的原因不仅仅是趋吉避凶的心理,还有之前的禁忌制度,此外选项中“各种避讳”这一说法过于宽泛,也不准确。C项表述有误,避讳并非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根据文段的意思,避讳发展到后来是人的心理造成的。D项表述“愈来愈严格”表述不妥。

  【例3】 (2010-国考-39)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续。世界遗产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起的,比世界记忆工程早20年。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而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

  根据这段文字,世界遗产项目与世界记忆工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

  A. 实物与遗迹B. 实物与记录

  C. 遗产与文献D. 文化与档案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道变形的细节判断题。其中世界遗产项目“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将其进行概括可知主要侧重对“实物”的关注。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将其进行概括可知主要侧重在对“记录”的关注上。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A项表述有误,“遗迹”并非世界记忆工程所关注的,而是世界遗产项目所关注的。C项表述有误,“遗产”一词不妥,过于宽泛,世界遗产项目和世界记忆工程都是对“遗产”的关注,并非二者之间的区别。D项表述不够准确,不能概括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也应排除。

  【例4】 (2009-国考-58)周庄旅游收入已连续多年超亿元大关。在苏南,与周庄媲美的文化古镇虽不在少数,但旅游收入却只能望周庄而兴叹。当地的一位老人说,上世纪70年代陈逸飞画了这里的双桥,此画在美国展出时获奖并被石油大亨哈默斥巨资收藏。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哈默将此画赠给他,并说这是中国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如今,游览江南古镇,周庄已成为首选。

  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文化传播可以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

  B. 旅游是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C. 文化交流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

  D. 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这是一道典型的细节判断题,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对于文段理解正确的选项,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论述的核心意思和表述内涵。根据文中的信息,我们可知周庄旅游收入非常高,原因就在于陈逸飞的画作为一个契机将周庄介绍给中国和世界。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A项,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即推动城镇发展。B项表述有偏差,并非旅游是城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而是文化传播与交流;C项表述也有偏差,其中“国际交流”这一概括过大,在文中并没有提及;D项和A项比较而言,D项仅仅提到了文化,而A项提到了“文化交流”。文中陈述陈逸飞的画由中国流入国外又回到中国,实际上就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因此最恰当的一项应该是A项。

  【例5】 关于台风预报的准确率,尽管我国这几年在探测设备方面投入较大,数值预报也开始起步,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这两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不过,由于国外的预报员经常换岗,而我国拥有一支认真负责、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预报员队伍,弥补了探测设备和数值预报方面的不足。

  对于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外的预报员不如我国的预报员工作认真

  B. 探测设备和数值预报决定了台风预报的准确率

  C. 台风预报的准确率也受预报员本身情况的影响

  D. 我国的台风预报准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C。这是一道典型的细节判断题。根据题干最后一句话,可知台风预报的准确率也受预报员本身情况的影响,因此C项正确。A项表述无从得出,予以排除。B项表述错误,“探测设备和数值预报”并非“台风预报的准确率”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影响其准确率的因素之一。D项表述不准确,根据原文可知并非存在很大差距,这种不足已经由预报员的认真负责得以弥补。

 

 【例6】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委托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女足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其收益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女子足球队改善生活和训练条件,开展交流与合作,培养选拔后备力量。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 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将解决中国女足所面临的问题

  B. 广泛开展交往合作,是培养和选拔女足后备力量的保证

  C. 中国女足的活动,由受委托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运作

  D. 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已确定了管理机制和运作规则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该题是一道非常典型的细节判断题。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考生要注意时态和概念的把握,原文的一个“将”字就明确指出其时态为将来时,而D项的表述时态“已”为过去时,从时态的角度来讲就不符合,从而排除。再看C项,原文的受事指的是对“中国妇女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而C项将其偷换成了“中国女足的活动”,这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B项的表述则属于偷换逻辑关系,根据原文“改善生活和训练条件,开展交流与合作,培养选拔后备力量”可知,这三者均是中国女足面临的问题,是并列关系,而B项将其偷换成了条件关系,因此表述错误。只有A项无论从时态还是内容上均与文意相符,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例7】 社会焦虑突增导致青年社会责任感突减。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处在竞争环境中的青年,不得不经常考虑个人的就业、住房、医疗、婚姻、教育……他们逐渐疏离社会,一种非正常的社会心理--“社会焦虑”由此产生。比如有些青年有-种对未来的潜在风险不可预测的“恐惧”和忧虑,形成-种无形的压力。

  对“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环境急剧变化        B. 个人的就业、住房等问题

  C. 对未来风险的不可预知    D. 社会责任感突减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这是一道变形的细节判断题,要求考生把握“社会焦虑”所产生的原因。根据原文“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个人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会焦虑’由此产生”可知A、B两项均是产生“社会焦虑”的原因。根据文章尾句“对未来的潜在风险不可预测的‘恐惧’忧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可知,C项也是“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因此A、B、C三项均是导致“社会焦虑”的原因,而D项是“社会焦虑”导致的结果,故D项为正确答案。

  【名师点评】 事实上根据首句即可判断D项不是其原因,因为首句的表述非常明确“社会焦虑突增导致青年社会责任感突减”,意味着“社会焦虑突增”是因,而D项的“社会责任感突减”是果,D项混淆了逻辑关系,属于典型的因果倒置。

  【例8】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其为可利用资源,而且视其为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段文字表达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中的(    )。

  A. 系统观B. 价值观

  C. 生产观D. 环保观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道变型的细节判断题,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相关语句细节进行提炼归纳。文段是三个排比句,第一句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考虑自然资源时,“视其为……”,第二句考虑科学技术时,“充分考虑……”,第三句考虑人自身发展时,“更重视……”,可见文段讨论的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如何看待资源、技术和人,看重的是什么,故讨论的是其价值观念。B是正确选项。

  【例9】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 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 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 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D。这是一道典型的细节判断题,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通过阅读不难发现,文中最后一句中明确表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不是单靠个人的能力和角色的转变,因此可知D项表述有误。其中A项可以由“经济学理论必须面对现实”一句得出;B项可以由“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一句得出;C项可以由“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一句得出。

  【例10】 (2006-国考一类-18)晚清时期,封闭的清政府开始设立“同文馆”,聘请外国人教授英语等外语,其目的主要是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尽可能少受蒙骗。但这种最严格限定在技术层面的语言修习,却突进到科技、文化、思想及至意识形态领域,最终引致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的交流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收获,这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天真的初衷,意外的结果B. 坏事有时也会变成好事

  C. 语言交流能促进社会进步D. 掌握一门外语如同打开一扇窗户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道典型的细节推断题,文段根据晚清设立同文馆引致社会大变局,说明语言交流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A、C、D三项均可从原文中推出。设立“同文馆”以及“技术层面的语言修习”并不能被认为是“坏事”,因此B项对原文理解不正确,故选B。

  【名师点评】 文段中并没有提到什么是“坏事”,选项B表述与原文不符。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