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第七节-对外政策

公选遴选2006-12-30gzhgz.com信息来源

A-A+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第七节-对外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是和平的力量。中国最希望和平。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反映了世界人民的真诚意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侵略和扩张政策,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冷静观察、有所作为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来处理国际事务。要把原则性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坚决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但要讲究斗争艺术和斗争策略,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有理、有利、有节。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定不移地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对彼此之间的分歧,应在平等相待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妥善加以解决。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联合国的改革朝着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联合国在维和、军控和裁军、经济、社会、人权等领域的活动。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匾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毒品泛滥、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性问题。

  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我国政府的明确主张。国际秩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以国际政治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处理相互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机制的总体框架。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优势垄断国际事务,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进行侵略、压迫、奴役和掠夺,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南北问题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一道,强烈要求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政策主张。

  在政治上,要做到“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白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最重要的是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有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在经济上,要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就必须加强对经济进一步拉大,全球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发达国家利用在国际经济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通过原料掠夺、资本输出、技术垄断、贸易保护、债务盘剥、转嫁危机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而发展中国家总体处境不利,一些穷国、小国、弱国,特别是非洲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中国家继续贫困落后,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文化上,要做到“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正确认识世界多样性这一客观事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那种认为本民族文明至上,忽视甚至鄙夷其他文明,在文明的差异上大做文章,企图挑起不同文明间冲突的做法是错误的。

  在安全上,要做到“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关键是全面按照新安全观办事。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各国应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与互通情报;互利,是指顺应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于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协作,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人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发生。

  三、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我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暴力或非暴力破坏活动。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使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升级。2002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中,向国际社会系统表明了中国政府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观点。江泽民同志指出,"9%26#8226;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和磋商,开展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打击恐怖主义要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一切行动应有利于维护世界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混为一谈。不能对打击恐怖主义采取双重标准。不能借反对恐怖主义推行别的影响世界和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政治意图。无论恐怖主义发生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出现,国际社会都应共同努力,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

  我国政府不仅在政策主张上明确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为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作出了广泛的努力。

  “9%26#8226;11”事件以来,我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加强了有关反恐立法。2001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为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反恐怖合作。早在“9%26#8226;11”事件之前,我国政府就声明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2001年6月,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上海公约》。“9%26#8226;11”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继续坚持在反恐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在国际反恐怖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9月,我国政府投票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反对恐怖主义的1373号决议。2001年12月,我国政府决定签署《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至此我国已参加了12项国际反恐怖公约中的11项。我国政府还向联合国提交了反恐怖工作报告,并积极参与反恐怖全面国际公约的起草。三是推动有关国际组织在反恐怖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9月和11月,我国政府分别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晤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通过了有关反恐怖问题的联合声明。2002年6月,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这将为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打击“三股势力”提供有效保证。四是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双边反恐合作。我国政府对美国的反恐行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与协助,并与俄罗斯、美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了与反恐有关的磋商。

  四、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二是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从总体上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服从和服务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我国外交宗旨。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理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

  新世纪新阶段,周边各国大多以振兴经济为主要政策方向,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意识在上升;我国在周边的影响力稳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把自身的发展同中国联系在一起;周边大国间的对话与协商进一步加强,互不构成现实威胁。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周边环境。我们要努力巩固和扩大周边地区和平与合作的潮流,使周边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牢固地缘依托。我们要深人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区域合作为两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举措,努力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

  睦邻友好是我国周边外交的精髓。加强睦邻友好,就是要不断加强增信释疑与互利合作,巩固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关系,开拓与周边大国的关系。我们重视巩固同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的传统友谊;致力于深化与东盟各国的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积极探讨确保双方长远友好的法律基础的实现方式。我们将本着“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精神,努力扩大同周边大国的共同利益。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根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敦促日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努力扩大两国新的利益汇合点,加强双方协调与合作。中印两国间的共识远远大于分歧。我们将努力增进相互了解,加强政治对话,扩大经济合作,搞活民间交流。区域合作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投入领域。随着我国的外交舞台不断延伸,多边合作成为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化睦邻友好,通过参与地区安全对话维护周边稳定。加强区域合作,就是要加快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合作以及其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及各方利益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合作路子,最终形成整个亚洲多层次、多样化、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复合型地区合作框架。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选遴选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选遴选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选遴选复习资料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