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招警能力辅导之第二章概括主题能力

招警2006-12-30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06年招警能力辅导之第二章概括主题能力(3)


【分析】
就上面这几则材料来看,他们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事件,那么我们是否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呢?仔细分析,不难看出:(1)、(2)、(3)都是有联系的,均表现出要勇于向外部世界
(外国和外族)学习; (4)说的是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现行的根本政策,与(1)、(2)、(3)也有联系; (5)说的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从反面意义上看, (5)与(1)、
(2)、(3)、(4)均有关系。搞清了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材料的精神,概括出材料的主题。
第四节概括主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概括主题的主要方法与原则
在申论考试中的概括,或者是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或者是概括主要问题,对此要区分清楚。概括材料主要意思是根据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在广大应考者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材
料的内容、主题以及材料反映的问题等。概括材料的内容是提出解决方案和进行论证的础。相对而言,概括主要问题的难度更大一点,多数情况下,二者所用方法是一致的。下面
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以使应考者有所借鉴。
(一)追根溯源法
如果给定的材料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各种经验教训的,就需要用这种方法,俗话说“无因不成果”,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各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往往来自对事
物产生或成败原因的分析。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就能探究其原因。对概括材料而言,追根溯源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
点。
(二)求同存异法
如果给定的材料是包括几个方面具有相互区别或对立观点、情况的材料,就需要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寻找和把握材料或材料中这些内容的共同点、同质点或不同点、异质点,找出
整个材料所表达的观点,或者由此确定整个材料反映的主要情况。
例如:下面三则材料,就可以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来分析。
【材料1】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材料2】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
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
了纯金。”
【材料3】
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
为权威.”
【分析】
材料1是鲁迅的一句名言;材料2是歌德的一句名言;材料3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
学生说的话。这三则材料的共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治学要注意积累”。
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绝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这三则材料共同点“积累”就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三则材料
除了共性外,也有它们的个性。如果写这篇文章就可以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可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
扎实且比较深刻。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三)求同存异法
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四)异中辨异法
有此异同的材料,它们之问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可以找出来,在此提炼观点。
(五)抽象概括法
在概括含意较隐晦或本身包含疑点的材料时,经常用到此种方法。
这些材料往往提供一些带有明显哲理性的感性事实、生活现象,而特定哲理、伦理观念却隐藏其中。抽象概括也就是用一个哲学或伦理观点,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使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来对材料进行概括,得出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六)连类比较法
对于一些近似材料的解读,就可以用到此方法。该方法是指为了准确把握某一材料的意义,将它与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类似的材料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弄清材料表达的
重心或关键所在。
(七)联想类推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某些可以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材料。这种材料看上去往往是很小的事情,但是这些小事都具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往往可以引导我们做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或由
少到多的联想和类推,由小事想到大事,由局部想到全局。这个联想类推到的全局大道理,就是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及道理。
比如,“暴风可以吹断一棵大树,但在森林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这则谚语讲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当概括它所表达的主题时,应该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集体力量大”的道理。
(八)抓关键词、句法
在给定的材料中,很多都是很繁杂的,这时要善于发现关键性的词、句,这些称之为材料的概要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词句推敲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题。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招警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招警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招警复习资料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