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公务员2013-07-01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3年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3)

  五、根据给定资料10~11,你认为在推进公车改革中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20分)

  要求:分析全面、表述简明。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作答任务是:分析在推进公车改革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10~11。在作答时,要注意分析全面,不要遗漏相关要点,表述简明。同时,注意字数不超过200字。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给定资料10第一段主要谈的是在公车支出中,购买车辆及运行费占最大比例。第二段谈到严控公车难度大的一个原因:按照单位和领导级别配车,赋予了公车某些特权。第五段谈到在推动公车货币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补贴不公平。

  给定资料11第一段谈到在推动公车货币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补贴对象扩大,可能增加开支;第二、三段谈到在推动公车货币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公务员工作时相互推诿;公务用车运行机制不够透明、细化,缺少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方案。第四段谈到在推动公车货币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公车改革的一些举措不够规范和透明。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以上要点进行合并、加工,梳理作答逻辑,整理出最终答案。

  【参考答案】

  推进公车改革中还需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公车购置和运行费用过高。各级政府公车消费比重大,占“三公”经费支出总数的近六成。

  二是公车被异化为权力的象征。存在公车等级代表着领导的级别的不良思想,公车改革阻力极大。

  三是货币化改革不够规范和透明。容易导致补贴不公平,财政支出加大,公务员之间相互推诿、不愿出差的情况;没有细则,对豪车、出行费用无具体数字来衡量;对公车运行机制缺少监督措施和方案;公车拍卖金额不合理。

  六、“三公”经费公开后,一位网友在某知名网站开通的网络问政平台上发布了如下留言:“在一些地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现象还非常突出,‘三公’消费就是铺张浪费,是老百姓最能直接感受到的腐败,尽管‘三公’经费得以公开,但是有的单位公开的明细显得诚意不够,而且也看不懂。”假如你是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请你代表政府在网上对该网友的留言给予回应。(20分)

  要求:针对性强,有说服力。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此题要求考生代表政府在网上对该网友的留言给予回应,要特别留意作答时的身份要求,即“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同时,要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进行作答,切不可答非所问,且要关注到“不超过300字”的字数要求。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给定资料9涉及了政府部门“乱花钱”的一些现象,如一些地方财政并不宽裕,但政府办公楼越盖越豪华,广场越修越气派……公务吃喝现象浪费严重,等等。这就说明网友的观点并非子虚乌有,的确“非常突出”。

  给定资料8第一段的后半部分讲到了很多人对“三公”经费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甚至有人认为“三公”经费就是“腐败”经费,财政预算里根本就不应该允许“三公”经费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人们对“三公”经费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简单认为“三公”经费就是铺张浪费,就是“腐败”经费有失偏颇,是对“三公”消费的误读。

  给定资料5第二段提到“W教授认为,绝大多数民众能够理性分析、科学判断。不同部门职能不一样,造成经费使用出现差距是必然现象。”这就有力地反驳了网友观点,三公消费并不等于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的铺张浪费和腐败,“三公”经费是政府部门进行公务活动的正常需求,属于正常的财政预算。有些单位的“三公”消费是在合理范畴内进行的。

  给定资料4最后一段介绍了“我们无法判断哪些‘三公’消费合理,哪些不合理”,由此可以印证网友的观点:“看不懂”。紧接着,在给定资料8第二段中谈到了“不可否认,预决算信息属于比较专业的范畴,要让每个人都能看懂,并不现实”,这涉及了“看不懂”的原因:预决算信息属于比较专业的范畴,让每一个人都能看懂,目前并不现实,此外,“三公”经费公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但政府部门不能以‘专业’为借口,抵挡社会公众要求透明公开的呼吁”则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可以反推出一些具体对策,如进一步明晰“三公”经费的概念和标准等。

  而在给定资料5第一段中,引述了财政部财科所B副所长的话“公众的质疑说明对‘三公’经费的定义认识有所不同,也补充说明‘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有待加强”指出了政府部门应如何进一步做好“三公”经费的公开,如何做到让老百姓“看得懂”。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经过提炼,将各个要点进行分析加工,并整合出答案,按照顺序对网友观点进行回应。注意作答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网友们好!

  某些政府部门“乱花钱”,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现象在一些地方的确存在。但简单认为“三公”消费就是铺张浪费则是对“三公”消费的误解。“三公”经费是政府部门进行公务活动的正常需求,属于正常的财政预算,“三公”消费绝大部分是在合理范畴内进行的。

  公开“三公”经费,是致力于打造阳光政府的体现。对于公开过程中出现的明细不到位、看不懂等问题,希望民众给予支持和理解,这毕竟是项系统工程,其推进需要循序渐进。同时,预决算信息属于专业范畴,让每一个人都能看懂,目前并不现实。

  政府部门会继续严格推进该工作,督促各单位加强对“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的解释,明晰“三公”经费的概念和标准,欢迎大家继续监督。

  七、请参考给定资料,结合你对“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一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写作思路】

  题目要求结合对“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一句话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这句话来自于给定资料1。给定资料讲的主要是“三公”消费问题,也就是说写作时要围绕“降低‘三公’经费”“‘三公’经费公开”来立意。

  给定资料中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包括政府领导人对降低“三公”消费做出的要求、我国在“三公”经费公开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财政部会同中央部门为降低“三公”消费做的工作等。考生可以从如何降低“三公”消费着手,写成一篇解决问题型文章,也可以从降低“三公”消费的必要性和意义着手,写成一篇分析问题型文章。当然,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写成一篇评论型文章。

  参考例文采用评论型结构,将标题拟定为:降低“三公”消费  提高行政效率。第一段结合李克强总理的话,分析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三公”消费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第二段主要谈我国政府部门在降低“三公”消费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问题。第三段分析降低“三公”消费效果有限的原因。第四段提出改进降低“三公”消费效果的对策。第五段以孟子的名言开头,简要分析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照应开头,进而总结提升,收束全文。

  【参考例文】

降低“三公”消费  提高行政效率

  李克强总理说过:“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组织。在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时,不可避免的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来自于财政收入,也就是说“取之于民”。管理成本越高,“用之于民”的部分就越少,就无法高效率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这样一来,就会引起民众的质疑和否定,甚至可能失去民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不透明的“三公”经费受到公众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严格要求下,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向社会“晒账本”,公开的力度和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与公众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在公开的账本中,虽然加上了一些解释说明,但大部分公众仍然看不懂。

  降低“三公”消费之所以效果有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很多部门,没有制定合理的消费标准。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消费标准的高低与相关领导干部的级别挂钩。同时,由于大量的资源掌握在主要领导手中,形成资源配置方式的垄断,也就是“人治。”二是公共收入不清楚。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公共收入中,大量的宏观税赋收入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体制,成为滋生“三公”消费的温床。三是“三公”消费数字不够细化。在预算范围内,由于消费数字不够细化,无法判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从而无法禁止某些单位挪用或挤占公共财政资源。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将政府的所有收支都纳入其中,让人民能有效进行监督。二要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要细化“三公”经费预算编制,规范预算口径,要求政府部门逐级汇报“三公”经费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强化预算执行约束,明确要求各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不得超过预算规模。三要深化细化“三公”经费公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部门要逐步实现经费公开,并且公开的形式要通俗易懂。四要勤俭从政。要切实转变政风,倡俭治奢,学会在新形势下过紧日子。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政府的领导地位才能稳固。“三公”经费来自纳税人,任何人都没有胡乱使用的权力。相信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政府部门一定能采取有力措施,逐步降低“三公”消费,提高行政效率。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