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材:人文篇

公务员2011-09-15gzhgz.com信息来源

A-A+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材:人文篇

第十篇 人文篇
  第一章 历史
   第一节 经济发展
 一、历代改革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8年王莽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失败告终。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治理黄河,实行“一条鞭法”,采取军事改革措施。明朝经济状况得以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国防实力增强。改革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终失败。
(二)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归于失败。清末新政没有给清朝统治者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但三次新政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经典真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单选)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答案】A。
 
第二节 政治文明
 
 
二、民族政策
(一)历史上的开明民族政策
◇三国时,诸葛亮注重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对南中实行羁康政策。南中地区实际上成为民族自治地区。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结果既巩固了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代,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很多。唐朝多次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
◇契丹改辽后,决定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实行辽境内南北不同的统治政策。
◇元朝,对边疆的行政管理规范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在西藏设宣政院辖地,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清朝,尊重西藏的宗教传统。顺治帝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清朝的统治使西藏地区保持了稳定。
(二)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政策
◇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内迁各族人民纳税、当兵,甚至将之掠卖为奴隶,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清兵入关后才过两年,政策就突变,开始强制推行一些民族压迫政策。其中主要有“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事,在战争中还多次发生屠城之事。
(三)民族领袖和民族使者的功绩
◇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建议而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他在位期间,契丹还创制了文字。
◇党项族首领元昊,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并任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官职。当时西夏还创制了文字。
◇女真首领金世宗,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有的地区遇到荒歉,政府便减免当地的租税。金世宗执政期间,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为促进西域各族的发展、进步以及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活动了30年,不但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而且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的许多酿酒、制磨、造纸墨的工匠来到吐蕃,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这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鉴真和尚,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典真题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单选)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第三节 文化长廊
 
一、远古文化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范围大致包括从今天的甘肃向东到河南。彩陶文化是其典型特征。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举世闻名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是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存。
2.良渚文化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远郊的良渚村,距今约5500~4000年,从1936年被发现起,陆续发掘了巨型祭坛等礼制建筑,以及数座拥有大量玉制礼器作为陪葬品的王陵和贵族墓葬,出土了以玉琮为代表的大量玉器,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家蚕丝织品,还有三角犁等成熟精细的农业工具,无不显露出5000年前太湖流域文明已经比较发达的迹象。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又有重大发现,发掘了大型城郭城墙遗址,这就是4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
3.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8000~5000年燕山以北辽河流域的一种发达文明。红山文化以玉器著称,玉猪龙为典型代表。有三处重要遗址,分别是辽宁的牛河梁遗址、查海遗址和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出土大型碧玉C型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牛河梁遗址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查海遗址发掘出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玉器,经测定距今8000年之久,为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第四节 科技硕果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西汉前期。
发展:东汉,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传播:4世纪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至中亚、阿拉伯、非洲、欧洲。
2.印刷术
发明: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发展: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发明者为平民毕昇。
传播: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3.指南针
发明:战国“司南”。
发展: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作用: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实现环球航行)
传播:南宋时(13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火药
发明:唐朝中期。
发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传播: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经典真题
1.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单选)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辨别方向
【答案】D。
2.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单选)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答案】A。
 
第二章 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并且在各个时期出现了伟大的哲学家及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一、老子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的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其作品的精华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包含了矛盾统一的观念。
(2)“反者,道之动”,初步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以及“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明确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说明了质变后新质的情况。这些言论初步认识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经典真题
(    )第一个提出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单选)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A。
二、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同时他还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认识论等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1)孔子在其晚年,将“道”提升到世界观的境界。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这构成了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
(2)孔子从多年的教学从政的实践中,得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学思观和言行观。
孔子在强调耳闻目睹、亲身见闻的同时,提出思考的重要性,主张思考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否则即为空想。“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在一定意义上已接触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且相当重视理性认识。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
 
第二节 其它哲学思想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二、柏拉图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对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哲学著作传世,并且创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家,留下了近30种作品,大多用对话体写成,其文体之优美亦堪称文学史上的典范。
三、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哲学家,他抛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很多领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公共基础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