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关十一招:如何突破公务员考试的瓶颈分数

公务员2006-09-22华夏时报信息来源

A-A+

通关十一招:如何突破公务员考试的瓶颈分数(5)

  九、对策的可行性较差

  在申论考试中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考生不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许多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在考试中却要求考生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这些考生不熟悉的社会问题。考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能凭感觉去“想”对策,而不能像有经验的公务员那样去找到合适得对策,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对策空洞无物,要么是理想化的不可实施方案。其次,在考试答卷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即使是真正的公务员也未必可以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何况没有任何经验的考生?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方式便是,考生应多阅读一些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文章,从权威专家处积累一定量的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通过纸上谈兵,决胜于千里之外。

  十、对所谈到的话题并不熟悉

  据许多考生考完申论后的反映,大部分认为自己考得不好的考生,其总结的主要原因便是对考卷中所谈到的社会问题并不熟悉。这样就导致以下不利考生的情况:第一,不熟悉的话题将导致考生在下笔前的思考时间过长,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为什么?因为不熟悉的话题需要考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材料才能建立对该社会问题的一个完整认识,才能有一定的自信去下笔写出答案。在申论考试中很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因为普遍的考生都会认为只是行政测试的卷子才是时间很紧,而申论的时间则比较充裕。其实任何事情都得辩证得看待。真正的现实是,如果仅仅是以答完申论考卷为目标的话,申论的时间的确是很充裕的,但考生如果是以获得申论高分为目标的话,时间并不如想象中充裕。因为在答卷的过程中,考生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路和高超的语言表述来打动阅卷老师,整个写作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时间把握,绝不能有“写到哪就算哪”的态度。第二,面对不熟悉的话题,考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地对策。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申论考试的要求是要考生把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写在申论的答卷上。说到这,问题就出来了。既然考生对该问题并不熟悉,就意味着考生对该社会问题缺乏感性认识,甚至是没有感性认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考生能提出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吗?或许有人会说,通过阅读材料就是一种感性认识。但请问有哪位社会问题的专家在提出有针对性地观点时,是通过阅读几千字材料的方式来完成的呢?答案是没有。既然专家也做不到,那么考生也很难做到。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很好得解释为什么国家的申论考试为什么一定要考相对比较热门的话题,因为一旦考察的是极度冷门的话题,没有多少人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考试的区分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要在申论考试中取得高分,写作技巧是要提高,但同样重要的是,考生需要在备考时多阅读相关的热点时事,从而避免在考试中出现对所谈到的话题并不熟悉的情况,从而确保高分。

  十一、卷面整洁度差

  申论的改卷是一个主观性的评分过程。因此考生的答卷的卷面整洁度也是影响阅卷老师给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阅卷时,阅卷老师是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来从事相对比较机械、枯燥、乏累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疲劳和情绪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良好的卷面整洁度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那么老师对你这份卷子的起评分将高于其他的卷子,无形中就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反之,整洁度差的卷子就等于给了阅卷老师一个较低的起点,从而影响了评分。说到这里,不可不谈的是,卷面整洁度不仅仅包括字体的大小美观,还包括文章的段落编排和涂改情况。一般来说,卷面中的字体不宜过大,不宜采用草书等较难辨认的字体,对自己字体有把握的考生可以行书的格式,没有把握的考生则宜以工整的楷体为主。至于段落的编排,每段话内容不宜过长,宜多分点,拉开层次,方便老师抓住文章要点。同时文章不能使用涂改液(防止被认为是在考卷上做记号被判作弊),同时落笔前要写好提纲,一旦落笔便是不能随意更改。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综合辅导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