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三套答案-多角度解析

公务员2008-09-24gzhgz.com信息来源

A-A+

0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三套答案-多角度解析(5)

六、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一(1181字)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改造客观世界,主要任务是征服大自然;一种是改造主观世界,即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今日高峡出平湖,神女当惊世界殊。”一座座高楼广厦、一座座巨型水坝挺立于大地上,标志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胜利;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地震海啸、病毒侵袭,大自然向人类频频示警,也使人类尝到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苦果。

 

“人定胜天”反映了人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力求改造环境为我所用的坚强信心和无畏姿态;但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又会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后果。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启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有力的依据。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注意克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中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倾向。保持生态资源的相对完整,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的谨慎态度,立足实际,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先行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搞好环评,充分估计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可能影响,预作周密筹划,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工程本身对生态环境发生不利影响,力争减少居民私挖乱采盗伐等行为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生态有利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还要严格避免和纠正资源开发中不顾现实可行性、竭泽而渔的倾向。要认识到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枯竭的可能,开发资源必须符合实际,不能使开发成为对大自然的掠夺,加速资源枯竭,无法支撑永续发展。因此,规划开发要打牢基础,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可行性,准确估量资源的可开发极限,合理确定开发的规模,做到量力、适度。开发资源切不可只图解眼前之急,预支未来。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开发资源以保证当前需要的基础上,给未来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这既是对当前负责,又是对国家的全局利益、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负责,也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没有了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强调“人定胜天”,而应倡导“天人合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追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统一,始终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答案二(1155字)

 

人与自然

 

自然是博大的,宇宙是无穷的,人类在广漠的历史时空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当今科技的进步,使上九天揽月、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成为现实,无论是凶猛的虎豹,还是庞大的蓝鲸,均已成为人类的猎物;桑田沧海,过去需要亿万年才能形成的景观,今天的人类活动,却能让地貌瞬息改变。

 

人类在借助机械力量开展经济建设,靠侵占其他物种生存空间和破坏环境取得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活品质下降与整治污染的高昂代价。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用灾荒与病害,给予人类愚蠢霸道的行为以严厉的惩罚。尼罗河阿斯旺水坝、云南漫湾水电站由于不重视环保问题,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而美国田纳西州在河流管理中,科学统筹,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毕竟离不开周边的物理环境,人与自然不是此退则彼进的相互竞争关系,而是共存共生而又矛盾斗争的统一关系;人类通过节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当前中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继续制造污染,还是优先治理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已到了必须抉择的时刻。当全国各地酸雨、赤潮、蓝藻、沙尘暴肆虐,许多生物绝种,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之后富了少数人,而多数人生计更为艰难,我们才倍加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前瞻性、现实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解决人类延续问题的唯一出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这是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们对于小康、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新的内容,今天的国人日益追求全面高品质的生活,追求绿色天然的享受。没有人需要一个空有高楼华厦、烟囱林立却满目河山疮痍、缺少其他物种作伴的世界。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要求享有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而生态环境优良就包含在更高水平的生活品质之中。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人民幸福。给全体人民一个空气清新、山川秀美、流水洁净、物种丰富的家园,让老百姓身体健康、舒心畅意,过上全面高品质的生活,让子子孙孙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是各级政府必须负起的政治责任。要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负责,对子孙后代、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就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好各方面的关系,将开发资源、推动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十七大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全,做到趋利避害,争取对环境、对社会有利的结果,避免对双方不利的结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不以透支未来求发展,不以牺牲环境换政绩,这就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可取之道。

 

答案三(1110字)

 

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曾经以为,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于是,我们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而置大自然的痛苦呻吟于不顾。终于,慷慨的大自然再也承受不了,开始向人类报复。20世纪70年代初,埃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这座水坝给埃及人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然而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埃及海域中可爱的沙丁鱼见不到了,而血吸虫、蚊子却来到了人们身边。人们终于意识到,大自然的忍耐度是有限的。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该精心呵护。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结果。对此,我们理应谨记,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追随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争取做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应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消费观,应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自然和人的发展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我们对自然心怀敬畏,遵循自然法则,在维护自然的前提下追求人类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在人类的保护下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终将给人类以丰富的回报。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