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教材

公务员2011-04-12gzhgz.com信息来源

A-A+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教材(11)

  四、写作   (一)选材   申论的作答本质上是一门运用材料的科学,这是由申论试题的本质特点--作答依据给定资料、所有的答案从给定资料中引申得出所决定的。一般文章的写作材料来源于自身积累和有目的性的查找,而申论作答所需的材料主要来源是给定资料。   1.概述   申论作答的材料来源,应以给定资料为主,适当辅以作答者自身积累的资料。   材料运用的前提是获取:一是搜集、查找、接触和取得材料,二是积累材料,三是记忆。只有通过上述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资料库,甚至经过一番整理工作,为各种素材分门别类、按性质和用途归类,才会既方便记忆,又便于利用。   自有材料与给定资料本质都是写作素材,具体内容是大体一致的,如古今中外经典名着片断、领导人着述与讲话、当事人讲话、文章论点、舆论分析、民意调查、格言警句、诗文名篇、法律条款、政策、文件、事例、数据、经验做法等。   材料运用的关键环节是选和用,其中选又是基础,选准、选好材料,作答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选材的基本原则   一是准。无论作答哪一种试题,所用的材料都必须能够说明问题、证明观点,准确解答题目。如归纳要点或摘要,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给定资料各项成分中首要的要素,如果运用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对象的要点;如果论述题要求说明原因,所运用的材料却只能表明现象、证明后果和影响;如果作文题要求论述某地经济、文化建设问题,所运用的资料说明的却是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则材料选择和运用就没有达到准确对应题目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精。议论文取材贵精炼,力求用最少的材料说明问题、表达观点,以突出主旨。取材精炼,要求材料要典型,要通过比较进行取舍,在各种反映事实、说明问题的资料中,选取说明问题最有力、解答试题最有效、最管用的材料,而舍弃一般性材料。例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古代重义轻利思想、现代道德义务观都可说明“证人应当履行作证义务”,但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党和政府的倡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与试题的关联最紧密,应优先选择“荣辱观”角度的相关材料,证明“应当作证”的必要性。   三是当。材料运用要恰当,对应文体、作答要求要适当,切合申论作答展开论述的语境。如要写作公文体裁,要注意材料的客观性、取材范围的限制性,应客观引述给定资料中的相关部分,不能进行文学化的加工和表述。给定资料以外的材料,应根据公文特点,从现行文件、法律和领导人论述中选用,一般不能引用谚语格言和文学篇章。如果是文体不限,或笼统地要求写作议论文,取材来源可适当广泛,但也必须把握客观、严谨、规范的基本要求。此外,选材得体恰当还有一层意义,即说明问题要适度,不可选用过激观点、敏感事例;材料铺陈要适量、详略得当,根据作答要求和章法安排的实际需要来取舍材料。   四是新。材料要新颖。如何在材料的占有和运用上获取优势?途径有三种:第一,材料的储备自成一家。储备材料的“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时效性,要优先储备最近发生的典型事例、典型言论,即新鲜出炉的材料。第二,材料的选取独具慧眼。无论对给定资料,还是自有资料,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一个不同寻常、不同于他人的角度切入,以带有个人特色的标准进行取舍。客观存在的材料是同样的,不同的是选材眼光和标准。第三,材料的运用独辟蹊径。在材料的用法上力求创新,针对同一件事,用以说明道理的材料是新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和言论。材料是客观的,每个作答者利用的机会是均等的,在材料储备上求“新”,就可先天胜人一筹;在选材角度上求“新”,可获取相对于中规中矩者的比较优势;在材料的用法上求“新”,将实现同样的材料、不同凡响的效果,从而占有更大的胜算。   五是平。“平”与“新”相对,即所用材料要平实,不冷僻、不生硬、不怪诞、不刻意造作,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而不会使阅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反感、理智上的质疑。平实与新颖是一对矛盾,但只要统一到“从平淡中发掘新奇”这一个大原则下,两者就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完成“证明论题”的任务。   3.材料的基本用法   材料的用法,可用一个词来概括--熔裁。熔裁的意思是融会贯通,即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用途之后,根据题意进行重新整合;但实际上,申论的题型不一,对应具体材料的用法也就各异。   应结合题型、题意及上述选材原则,确定适当的材料运用方法。   (1)直接引述法。再现资料内容以此种方法居多,如摘要、概述、标注关键词并做释义等,题目注明“不得摘抄原文”者除外;论述题和作文都有必要直接引述文章作者或讲话人观点,以及经典名句、法律条文等,借用现成的话说出作者想说的话。这就是议论文常用方法引用论据,而申论还有另一种直接引用情况:在题目没有注明“不可引用原文”的前提下,可摘抄给定资料中内容扎实、对证明观点有无可替代作用的语句,摘抄比例不超过全文字数10%。   例如2008年山东省申论考试,给定资料3有这样一段话: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远鲜亮。一个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的社会是多么让人失望啊!   此段对于说明感恩的必要性、不怀感恩之心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了俗语和比喻,生动而有表现力,有一定文学色彩,语句严整,几乎没有瑕疵。如果需要在文中表达与之相同的观点,那么直接引用这段话是必要也是可行的,略作变动且字数不超过全文10%即可。   (2)意义复述法。对多个材料进行内容的概括,对字数较多的材料用少量文字进行摘要,对材料反映的事实、观点,依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于原文的语言进行复述,是一种间接的利用材料的方法。首先要理解材料的意义,进而融会贯通,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角度、语言重新叙述,适合于各种题型,也要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3)借意再造法。借意再造,是借用资料原文的意义,从原文词句中抽出其精神,以不同于原文的形式造出新的词句,而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义。这与原文形异而实同,在意义上可以有小的出入,而大意则要一致。   (4)裁剪拼贴法。对材料进行形式上--即语言文字的剪切、分割。在个体的、微观的状态下,如一个句子或一句中的一个部分,材料仍然保持原貌,但整体上看,对原文作了变动,已不同于原文。从甲材料中摘取一句话或一个例子、一个观点,从乙材料中摘取部分实例、观点或只言片语,拼贴组合成“新的”材料,写入答案中用以证明论点。   (5)打散重组法。它是一种局部保持材料原貌,将其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法。如把一条材料中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数据分解为经济实力、地方财力、区域平衡、居民收入、社会建设、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等多个方面,每一方面分别引用相关指标;再如把散布于不同材料之中的经济发展成就指数搜集归纳起来,集中阐述。两种重组方法,均以“需要论述的某一方面”为轴心。   (二)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基本要求是有效、足够、适当。论证方法不必新颖出奇,能有效证明观点就是完成任务;不要倚多为胜,足够反映问题、说明观点即可;不求惊人,把论证所需的各项要素安排妥帖,在稳妥的基础上求创新和突破。   申论的答案篇幅短,要求论证精,论证方法要简明实用,根据题意和作答要求,视论证对象、文章体裁、作答者所熟悉和掌握的知识--包括材料和方法,决定作答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议论文常用而有效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比法。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实、可能性集中起来,进行排列对比,使两种相互对立的情况明确可见,是一种最有力的论证方法。   【示例一】苏轼《上神宗皇帝书》选录:   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   【点拨】   将国家存与亡、道德深与浅、风俗厚与薄、国家强与弱、历数长与短五对相反的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因素在于道德风俗。   【示例二】   美德可以衍生美德,善行可以鼓励善行,而恶德可以阻止美德传播,恶行将会中断善行的循环。成长之路上受到的扶助,启迪了慕晓娟用爱心和奉献回报社会,而她的知恩图报也激励了更多的社会人士资助贫困学生;见义勇为的民工以断腿为代价挽救一车人的生命,被救者却无一露面表示酬谢,冷的不仅是救人者的心,也将使一切热衷公益的心为之冷却。   【点拨】   先提出美德、善行对恶德、恶行分别具有“扬善”与“止善”作用的观点,然后举出相应的正反两方面事例,以证明前述观点。   二是例证法。即举例--通常为事实性例子证明论点的方法。在一篇申论文章(或散论形式的答案)中,援引材料包括观点和事例应不超过3条,要注意陈述事例的语言高度概括,所举的事例高度典型,能够举一反三。   【示例】   孔子曾深刻指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公共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财富,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共资源分配得不均衡,必然导致社会不公平,加剧人民不满与不安心理,为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   三是引证法。引用他人观点,证明自己所提观点,或自己的观点蕴含在引用的材料之中。   【示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想不辱使命、担当大任就必须不断历练自我。在农村基层,大学生村官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历练:第一,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做好长期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弘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在农村的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第三,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问计于民,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第四,要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第五,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和血肉联系,为农民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赢得组织满意、群众认可。   四是喻证法。以其他事物与论证对象的联系性、相似性作出比喻,增强论证形象性和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   【示例】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现代社会,媒体是政府最真实、最客观、最便利的一面镜子,政府的一言一行,在媒体上得到反映;公众对政府得失的种种评价,在媒体上一一折射出来。因此,政府要善于以媒体为镜,照出自己的不足,改进自身的工作。   就我国政府的实际而言,媒体是信息源、是智慧泉、是传声筒、是监督镜,是联结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政府发布信息、阐释政策、了解民情、引导舆论,做好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五是假设法。根据事物自身特点及外界提供的相应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实现形式作出假设,以证明观点,通常用以证明观点的可行与否。其中又有正面假设和反诘性假设。一般假设论证均含有“假如”、“设想”等字样。“只要加强证人保护制度建设,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就一定能形成,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就指日可期”,是肯定某种可能性的正面假设;“如果几十年来我国没有研制成功导弹核武器,我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上举足重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上就不可能有发言权”,为否定某种可能性的正面假设;“美国总是以世界秩序的维护者自居,一味要求别国承担义务,自己却不承担相应义务。试想我们把经贸中遇到的问题动辄提到世贸组织打官司,动辄运用议会和政府出面施压,美国会乐于接受吗?”是一种否定某种可能性的反诘性假设。   (三)语言   申论的语言,第一要能让人读懂,符合现代通行的语言规范;第二要严谨准确,符合政务文书和政论文体的用语规范;第三要直率明确,让人能看清文章主旨、掌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在此基础上,应力求生动、灵活、丰富,有感染力、打动力,有说服和鼓舞的作用。   尽管这是一种深厚的文字功夫,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实践,但申论作答中也并不是没有速成的捷径,一为敏锐眼光,从给定材料中发现和撷取富有文采和表现力的语句或段落;二为灵活头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组织语言,寻求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1.语言的运用   (1)直接引用给定材料、利用材料中“出彩”的语言   【示例】2009·河北·第四题:《以科学发展断人祸之手 以生态之泉润沃土长泽》节选   旱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会增加降水极端情况发生。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它地区变得更为干燥。此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差,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客观上“促成”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在旱灾面前,我们只要积极应对,“人定胜天”就不再单纯是个口号。   (2)依靠自己领悟、出色地运用语言   【示例】2008·山西·第四题:《阅读经典 传承文明》节选   中华文化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文明的果实。阅读经典,可以从中获得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汲取文明的甘露,获得创造的灵感。同时,那些深刻的精神财富也在阅读中得以传承。文明之河源远流长,我们需要从那些承载文明的经典中寻找真理的星光,为我们所承;在那些凝结前人智慧的书册中撷取创新的灵感,为我们所传。阅读经典,知而后行,以我们明智的行动让文明的长河更加富有生命力。   2.修辞策略   (1)用词策略   申论用词首要应清楚。要使得所用的词表述的意义、说明的对象清晰易懂,易于为读者理解。做到用词清楚,就要选用现行的通俗词汇。   ①申论用词可追求适度的生动性。避免平淡直白,增强表达效果,可使用成语、俗语、格言、谚语、诗文名句等,借成熟习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一味使用平白直叙的语言,将事倍功半,难以产生说服力、感染力。   迭用成语、比喻性词语“筹码”和通俗的习语“惊喜”并用,也确实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要注意申论文体的严肃性,使用习语即所谓“熟语”应用其词典上的本义,不可运用通俗说法中的非规范性引申义。   ②申论用词贵庄重。避俚俗、慎机巧;尚自然,忌生硬、拒堆砌;提倡简明纯净的词汇,而不要重叠、繁琐、模棱、浮泛。用词造句越自然越好,即使书面语言,也要符合日常说话的表达习惯,“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陆游《读近人诗》),生硬扭捏的语言方式要极力避免。   (2)句式选择   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语言单位,有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常式句和变式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形式。不同句式的选择策略是:   ①长句和短句:长句适于严密表达完整复杂的意思,对句子中的成分进行修饰,以限定表达对象、概念等。句子的修饰成分越多,概念的范围就越小,概念也就越精确,意思表达得也就越准确。短句则适于调节句子的节奏,言简意赅地表达文中首要观点,或陈述紧急事件,强化语气、加快节奏、增强韵律感。申论作答应以长句为主,长、短句错落,交替使用,既完整清晰地表达观点,又弛缓或张紧节奏,并形成阅读的音律感,读来铿锵有力,富于表现效果。对于语文水平不高、驾驭复杂句式能力有限的应试者,应侧重使用短句,把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减少长句出错的可能性,以扬长避短。   ②整句和散句:整句是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字数相等或大体相等的句子,通常由偶数的句子组成,是一种结构上对称的句子,如“分清缓急,突出重点,周密安排部署,妥善处理应对,以人为本,务求实效”,是包括三对对称性短句的整句;散句则是没有一定规则的一组句子,如“通过前一阶段努力,较好地解决了雪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群众普遍表示满意,外界反响也很好”。整句是汉语的特有表现形式,具有整齐美观、气势宏大、论证有力的优点,在八股文时代就成为应试作文的主要句式;散句则以说明问题为任务,没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一篇应试文章,只有散句,没有整句,就会显得平板,显不出文笔和气势;但是只有整句,或整句排比过多,也会使文章显得刻意雕琢和呆板,达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因此,申论作文中整、散句也要错落配置,交替使用,一篇文章中以散句为主,整句不应超过三处。   (3)段落组织   文章可按照递升、递降即正向、逆向的顺序来组织结构、组织段落,但要注意递进性论证必须是正向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问题到对策,次序不可倒置。   段落中大多要有主题句(不是全部段落都需要主题句),即表明段落主旨的句子,整个段落要围绕主题句为中心组织语句。同样全文也有主题句或主题段,通常全文主题句所在的段落就是主题段,不同段落也要围绕主题句或主题段来安排组织。主题句不是在段落的开头就是结尾,以此二者情况居多,在段落前后两部分具有转折意义、不同部分之间需要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主题句即结论或段落内容的概括可放置在中间。由于开头、结尾属于更醒目位置,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推荐段落主题句置于段首,次则段末,确有必要时才置于段中。   (4)语气   申论文章写作有时需要一定的语气,营造某种情感色彩,增强表达效果。在申论中运用语气和情感元素,也要切合文体特征、语言环境、论述对象,如讲话类文章,有直接的受众,加入语气和情感元素相对于其他文体更为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   普通议论文,抒情或加重语气的内容,可出现在三个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主要形式为感叹、反问、呼告、求恳、向往憧憬等,表达的语气和情感有强调、重申、淡化、沉重、乐观、忧虑、愤怒、谨慎、赞扬等,此种感情运用不宜多,至多两处。一般而言,普通议论文在述及具有积极作用的对象,如惠及全体人民的施政举措时,适宜在结尾进行抒情,感叹现状、展望未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演说词、讲话稿,则可根据需要随处使用语气、感情元素,数量不限。要正确运用语气、情感策略,在讲话稿中要为听众设身处地着想,观点符合听众的切身利益;论证和表达方法要抒发真情实感,不要冷漠平淡,也不要虚伪过火;要保持适度的语气,尊重听众或辩论的对手,亲切、平易,拉近与听众或对手的心理距离;可穿插适当的幽默,增强感染听众的效果。   (四)书写   书写是申论作答的硬要求。书写要求格式正确,行文规范,符合申论考试作答的基本格式要求和相关文体的写作格式要求。   1.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2.文章标题的书写正确   标题在稿纸顶端居中书写,或是空四格书写,副标题加破折号在主标题文字下缩进两格书写,尽量做到标题两边空格均匀。   标题较长需回行--即一行写不下,需另起一行时,下一行也应居中排列;标题由两个以上句子组成,或一句话分成两部分说的要分两行写,如在同一行写,必须空一格,而不能在两句或两个半句中间加个逗号连起来。3.正文书写格式正确   正文每段首行缩进两格书写。   4.使用标准简化汉字,用字正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五)修改   修改,是使答案脱胎换骨的有效途径。申论作答初稿中存在的缺陷,需要通过审阅来发现和修改来补救。即使答案基本定形后,也仍然需要进一步审查和修改,以达成对其中照应不周之处的补偿与救济。   首先,修改应当慎重。作答必须深思熟虑,思维中不成形不落笔;落笔后就不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根本调整,推翻原来的立意,打乱原有的布局;其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在时间有限、分秒必争的考场上,更应力避此举。根据答卷的整洁要求,修改应力争在答案正式誊抄前完成,如抄好后又发现不足,再动笔修改就应慎重,如不是明显的用词失误、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等错误,就不要轻易修改,尤其是涉及观点、材料的部分,即使存在不足,已经抄写完毕后也不能再做改动,否则影响卷面,也将得不偿失。   其次,修改应侧重于文字和结构的调整。应试文章的写作条件限制性较大,不可能像平时写文章那样仔细推敲、反复排比确定最适当的立意,立意定下来就不能也无法妥善改换;各层次的论点及证明论点所使用的材料占据文章主体,要更改的工作量较大,也无法像书斋作文那样有充裕的时间调整完善。因此,调整的对象主要应为文字和结构,如表达方式不妥,可变换方式;用词不当,可更换用词;句子不通,可改写句子;标点不确,可改换标点;句子和段落的顺序不妥帖,可前置后移,以更完美地体现作答意图。   最后,修改论点应有确切把握。在确实有必要修改论点时,可在检查草稿、誊抄与检查抄定三个环节进行补救。前提是有足够的把握,对文章观点思考比较透彻,条理性强,可用简单易行的量化修改方式--如减少或增加论点,或修正论点的方式达到目的。如果不能确信一定能改得好、改得成,就要避免改动论点;否则,反而可能改坏了,使得原有的不足越描越黑、治丝益棼。   在已经抄写完毕的答案中发现需要改动的地方,应大大方方地标出修改符号,把改后的文字写在卷面一旁。不要把改后的文字夹在行间、挤在字间,表面上好像是减少了对卷面的涂改,实际上使卷面的客观表示效果更加混乱了,卷面更不整洁了,用修改符号写在试卷旁边的空地,是在不得不改的状态下结果最好的一种修改方式。
【内容导航】
第1页: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教材
第2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2章辅导教材:江苏申论考试分析
第3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3章辅导教材:提升基础能力
第4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4章辅导教材:把握作答流程
第5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5章辅导教材:归纳概括类试题
第6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6章辅导教材:综合分析类试题
第7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7章辅导教材:提出对策类试题
第8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8章辅导教材:应用文类试题
第9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9章辅导教材:文章论述类试题
第10页: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教材(10)
第11页: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教材(11)
第12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10章辅导教材:理论政策
第13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11章辅导教材:时政热点
第14页: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教材(14)
第15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12章辅导教材:江苏省概况
第16页: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第13章辅导教材:真题精选
第17页: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参考答案及解析

辅导课程

特别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公务员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机构发布为准,本站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负任何职责。
转载贵州好工作公务员信息请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gzu521.net)。信息版权归原始作者所有。
如果本站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处理。

公务员申论写作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及时获取"最新"招聘信息